【本報台北訊】台灣自4年前將「網路成癮症」納入疾病治療項目後,健保署首次統計就醫數,從2021年的294人增至2024年的881人,顯示愈來愈多人因網路成癮接受治療,患者以13至15歲男性居多。除了青少年,愈來愈多長者因網路成癮就醫,把網路當作「心靈看護」。
台北馬偕醫院精神科醫師臧汝芬表示,雖已有近900人就醫,但實際人數恐遠高於此。全球估計網癮盛行率約3%,台灣可能有約70萬人符合診斷條件;若以中國大陸青少年盛行率10%推估,台灣約有8萬名青少年網癮,但實際就醫者僅約0.13%,顯示多數患者未接受診斷與治療。
許多案例在成癮並嚴重影響生活後才被發現,1名14歲國中男生因課業壓力挫折,轉而沉迷線上遊戲尋求成就感,後來開始翹課、說謊,甚至躲到網友家打電動。1年內情況惡化,只要被限制上網就揚言自殺,甚至在斷網後對母親施暴,送醫後才揭露成癮問題。
健保數據顯示,男性患者居多。臧汝芬表示,實際上,網路成癮症的男女比例應該是相當,兩者差異在成癮內容。男性多沉迷競爭性強、可組隊的線上遊戲,藉此尋求現實中難獲的尊嚴感;女性則偏好情緒依附與互動性高的內容,例如:IG或聊天平台,將按讚數與點閱量視為自我認同。
診斷上,網路成癮分為「線上遊戲型」與「非線上遊戲型」。2024年就醫的881人中,線上遊戲型占789人,其中男性602人、女性187人;非遊戲型則為99人,男性56人、女性43人,與臨床觀察趨勢相符。
網路變看護 長者易被騙
很多長者也因網路成癮就醫。據健保署統計,2021年60歲以上因網路成癮就醫22人,到2024年,人數78人,其中,80歲以上占22人。專家指出,現在愈來愈多長者把網路當作「心靈看護」,高齡者對網路成癮,只要不影響生活,未必要治療,但多數高齡者會就醫,多是被詐騙集團鎖定,財產盡失後才被發現,進而被子女帶來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