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光片羽】 《敦克爾克大行動》 凝視歷史的時刻

文/胡正文 |2025.04.05
494觀看次
字級

文/胡正文

影片開始,鏡頭時而貼近時而拉遠,伴隨掛錶滴答的低鳴鼓聲,有如心跳擺盪。六名敗戰的士兵垂頭喪氣,走在杳無人煙的街上,小鎮房舍林立,卻不見人影,隨即槍聲響起,士兵們開始奔跑,接著他們開始倒地,一個、兩個、三個、四個,直到此時,影片中幾乎沒有出現任何台詞,卻表達出孤立、危險、絕望、恐懼的內容,當倖存的士兵抵達沙灘的時候,你我已經非常熟悉他那沉重的呼吸,狂亂的摸索,以及奔跑時笨拙、凌亂的腳步。

保持主觀敘事角度

《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在歐洲大陸執行的一次戰略性撤退,英法盟軍被困在法國東北一處偏僻海邊敦克爾克。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Christopher Edward Nolan)在影片中不談戰爭的敵我交鋒,而是將焦點放在那場戰役的撤退。敦克爾克港口並非軍事海港,不利於軍艦級的大型船艦停靠,每次只能停靠一艘,而軍艦又因體積過大,容易成為德國空軍轟炸的目標,進而讓陸軍傷亡慘重,甚至是無法撤退。導演以高空俯視鏡頭,刻意讓觀眾看見在那長長的海岸線,散布著幾十萬的士兵,傳遞著一種令人不安的孤絕,極度孤單,完全被遺棄,是面臨崩潰邊緣的海邊等待。

諾蘭大規模地派上了「電影中的時間」設定來表現,他以「陸」歷時一周、「海」一天、「空」一小時,進行三路的時間軸線交錯剪接,將觀眾偷渡進不同的時間輪廓,同時重新指認和理解現實,最終在撤退的高潮時刻交會,形成完整的故事全貌。

這樣一部以歷史題材出發、現實性十足的作品,沒有明確的主角,也沒有突顯的戰爭英雄,相對其他戰爭片的壯烈場面,歌頌英雄,標榜戰功,本片顯得手法中立、節制、焦慮又無情,它沒有深刻的哲學問題,也沒有極具強烈衝突的場面,反而保持主觀的敘事角度,維持敦克爾克大撤退的故事與龐大規模。諾蘭引領觀眾用另一種角度凝視該歷史時刻,梳理一條不俗的敘事,表現不同面向的溫柔仁慈。

看不見戰爭榮光

《敦克爾克大行動》並非單一的軍事戰場,它的歷史背景充滿了矛盾,明明是敗仗後數十萬士兵被德軍圍困後的「落荒而逃」,卻因為靠著英國平民與軍隊合作奇蹟般撤離,成為未來勝利的精神標竿。從軍事層面來看,這場撤退本就是一場潰敗,但它讓盟軍保存了數十萬生力軍,在「留得青山在」下,成為扭轉戰局的契機。

在敦克爾克海岸督軍與陸軍上校遙望海洋時有一段對話,督軍波頓(Bolton):「你從這裡幾乎能看見家。」上校也滿懷回家的憧憬說:「它就在那裡。」督軍接著說:「當你看見家並不代表你能回家。」充分表現出「見家不是家」的惆悵。

就如同電影片尾,士兵在火車上閱讀起邱吉爾振奮人心的那段「永不投降,戰到最後」的宣言時矛盾的表情。就士兵而言,拯救歐洲、對抗希特勒,其實已不是他們最關心的事,對這群前線的士兵來說,任務只有一個,就是要「活著回到家」。

導演開場就以倉皇落跑的士兵背影來破題,他將人們的視角拉得更低、更近,近到你感受了士兵的絕望,低到你看不見戰爭的榮光。我們不再只是看了一場故事,而是藉由故事的人物,參與了一場歷史事件,沒有激烈的廝殺,只有對生存的渴望,來提示人們的焦灼、掙扎、恐懼,這是名副其實的大逃亡,只是加了件榮耀的外套。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