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心耘
人生於世,究竟有沒有「命定」?
《論語》有記,孔門大弟子子夏聲稱曾聽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顯然古人的答案是肯定的。即便科技昌明的今天,有此認知的現代人相信也不在少數。
果真如此,我們每個人都是壓在五指山下的齊天大聖,動彈不得?
※命裡無時莫強求
命盤若果存在,總有為數極少的秀異之士獨具隻眼,足以識破天機,看得了了分明。此等天才,我們習稱為「神算」。
明代嘉靖年間的袁了凡就遇過這等神算。
了凡自幼喪父,無力維持家計的寡母只得忍痛要求孩子輟學習醫。
從此埋頭辨識百草的少年有一天無意在慈雲寺中遇見一位老人,長髯飄飄的老人儼然仙風道骨的高人。十五歲的了凡立時生出滿心仰慕,連忙向前施禮致敬。
老人端詳過他的眉宇,開口便說:「你明明就是仕途中人,明年功名有望,怎會輕易放棄舉業呢?」了凡遂向老人如實稟告箇中原委。一番簡單的問答已畢,了凡迎請孔先生返家。
孔先生通過卜算,逐一答覆母子的疑問,事無鉅細,無一不驗。再請孔先生推算了凡一生命盤。了凡一一援筆記錄。
既然功名鐵定有望,袁了凡遂安心回歸讀書舉業之路。第二年應考,連著三次考試,不但金榜題名,連所列名次都與孔先生預測的毫無二致。
孔先生之神,不僅在這次的秀才考試,連帶日後一生的吉凶休咎都一一推算:
某年當考第幾名,某年晉級成廩生,某年再升為貢生。過後幾年,可以在四川出任知縣。居官三年半之後,就該告老還鄉。五十三歲那年的八月十四日丑時,合當壽終正寢。這一生最大的遺憾是沒有子嗣。
爾後凡有考試,孔先生的預言精準如符咒,穩穩地控制全局,袁了凡所有的名次完全不出孔先生的卜算。
其間唯一有過的意外,是孔先生算定了凡在領取俸米九十一石五斗之後,可以升為貢生,但屠宗師卻在他剛領到七十餘石時,就已經準備為他晉級。
難得有此意外,了凡不免暗暗生疑。
不料申請的公文往上送,很快便被代理的楊公駁回。一直到丁卯年,宗師殷秋溟無意中發現袁了凡在考場的備卷,大感驚豔:五篇策文論議之高明,等同皇朝上獻天子的奏議,豈可任令博學碩儒老死寒窗?當下立刻核可。
了凡把這段時間所領的俸米仔細算過,不多不少,正是九十一石五斗。
小意外終敵不過既定的大命盤。
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命定的大樹竟是如此盤根錯結,任有風吹草動也動搖不得。那也是一張彌天大網,窮八荒九垓,無邊無際劈頭蓋下。妄想逃開既然無益,索性早早斬斷這個痴念。
進退有命,遲速有時。對於未了的人生,袁了凡從此淡然無求。
※我命由我不由天
被孔先生算定終身的袁了凡,在經歷諸多人事的驗證之後,確信個人的命數無可逃於天地之間,從此對諸事表現得一派瀟灑。
順著命盤推演,了凡順理成章做了貢生。北京國子監一年,終日只是靜坐,對文字提不起半點興趣。期滿轉往南京太學。報到之前,了凡特意前往棲霞山,拜訪潛居深山,卻名震四海的雲谷百會禪師。
無意邂逅神算孔先生是他人生的第一次奇遇,有意拜見的雲谷禪師則是他的第二次奇遇。第一次讓他開了眼界,由此覷見巍峨的命運大山。第二次的奇遇不但扭轉他的認知,甚且搬開那座原以為無可撼動的大山。
雲谷禪師蟄居山中已久,接見過不少求道之士,對眼前這位與他連續三天三夜會坐,卻不起半點妄念的秀士生起極大的好奇。
聽到袁了凡因為命運已被孔先生算死,因而妄念隨死的答案,雲谷禪師不禁笑開:「我當閣下是豪傑呢,原來只不過是一介凡夫。」
順著了凡的追問,雲谷禪師說道:「既定的命數只能限制凡夫,對大善與大惡之人起不了半點作用。閣下二十年來被孔先生的命盤卡得死死,不是凡夫是什麼?」
命數若果可逃,那麼逃生的路徑何在?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禪師從這個大原則展開,列舉儒、佛兩家經典為例,證明所言不虛。再舉六祖名言:「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如果不能反躬內省,徒然向外攀援,無異緣木求魚,當然無濟於事。
雲谷禪師問過孔先生排定的命盤,知道他命中與進士絕緣,也無有子嗣承繼,接著便問了凡:「捫心自問,您該不該考上進士,該不該有子嗣?」袁了凡低頭沉吟許久,很老實地回說:「不該。」
不耐煩擾,器量褊狹,無法容人,刻薄傲慢,輕言妄談——莫說功名無望,根本就是福薄之相。
再者,潔癖,愛發脾氣,過分愛惜羽毛,不能捨己救人。多言耗氣,又愛飲酒,喜通宵長坐,不知保養精氣,自然不能生育子嗣。
前述都還只是犖犖大者,更慘的是還有不計其數的過患不及列舉。
面對袁了凡由衷的自省,雲谷禪師的話鋒從功名子嗣轉至世間財富:性格人品才是居中作用的關鍵,上天不過借其人品性格使力,巧扮命運的推手而已。
復以袁了凡儒生的背景,援引儒家典籍為例。
《書經.太甲》說:「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又引《詩經》「永言配命,自求多福」為證,宿命雖是前定,仍可通過行善積德自力救濟。再引《易經》開篇:「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因果報應,向來不爽。
引經據典已畢,雲谷禪師語重心長地囑咐袁了凡,既知前因,務必改過。
袁了凡點頭,屈身下拜,向雲谷禪師深深禮敬,接過這些直指核心的良方。隨即將平生惡行一一在佛前表白懺悔。再書寫表文一通,祈求登科,誓願以三千善行回報天地祖宗之德。
雲谷禪師復以施行細則相授,了凡遂以每日所行所思的善惡填就功過格,並誦持〈準提咒〉。
了凡原號「學海」,自此改作「了凡」──表明「了」悟立命的根本之後,不再重落「凡」夫窠臼。
此後終日戰戰兢兢,大改從前放任的習性。即便是獨處於暗室之中,也深恐得罪天地鬼神。至於外人的毀謗等等,更能無計於心。
第二年春天,了凡赴禮部應考。孔先生算定的名次為第三,了凡竟然一舉奪魁。到秋季大考,了凡金榜題名。
神算孔先生吐出的命運迷霧,終於因為雲谷禪師的指點,從而撥開雲霧見青天。
此後袁了凡續求生子,再求得中進士,俱是命中所無,卻都一一如願。即連孔先生算定的五十三歲壽限,了凡早就拋諸九霄雲外,不曾為此祈求,卻因立德無數的造命工程,順利延長了命定的跑道。
他輕鬆跨越五十三歲的局限,以七十四歲高壽而終。
愚公移山原來不是神話,而是象徵意味濃厚的人生指南。
搬開命運大山,仰賴的絕不是高強的法力,而是個人深刻的內省與持之有恆的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