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發酵食品喝足量水 減少身體累積微塑膠

 |2025.03.28
1084觀看次
字級
泡菜、韓式發酵食品、味噌、納豆等日式發酵食品中,所含特定的益生菌能夠吸附微塑膠。圖/123RF

【本報綜合報導】一直都有研究陸續指出,日常生活各種用品都可能釋出塑膠微粒,例如紙杯、寶特瓶、保鮮膜等等,多不勝數。而近期又有一項新的研究發現,連口中嚼的口香糖,都會釋放出數百到數千個微塑膠。

微塑膠在日常生活無處不在,每天喝的用的包括茶包、塑膠容器等,以及從衣服到坐墊、窗簾、地毯甚至兒童的絨毛玩具,甚至蝦類、鮭魚等海鮮,都含有塑膠微粒。根據healthline報導,近日在加州聖地牙哥舉行的美國化學學會春季會議發表的研究,更發現平均每克口香糖會釋放100個塑膠微粒,但該研究尚未在同行評審期刊上發表。

少嚼口香糖 兒童尤不宜

研究人員指出,之前大多數研究都與食物相關的攝入有關,例如水瓶、茶包中的微塑膠對食物的汙染。但口香糖是唯一由塑膠製成的食物。研究人員也試圖要測量出口香糖中的塑膠微粒,因為這對於估計人體中的塑膠微粒總暴露量和影響非常重要。

比起其他東西或用品,口香糖的塑膠微粒被攝入人體的量將更大也更直接,因為一邊嚼口香糖時會一邊吞嚥唾液,這些微塑膠就隨著吞嚥的唾液直接進到身體裡了。

根據「好食課」營養師的說明,口香糖主要原料多是膠基、軟化劑、甜味劑與香料等。其中,造就口香糖的咀嚼感的膠基是以特定樹脂(天然橡膠)製成,但因為天然橡膠的來源較為稀缺,所以目前大多是以合成橡膠為主。

而上述研究的範本,合成與天然膠質製的口香糖都有納入,發現合成和天然製的口香糖都含有相同種類的聚合物,其中聚烯烴含量最高,這是一種包括聚乙烯和聚丙烯在內的塑膠,平均每克口香糖釋放約100個塑膠微粒。

是否口香糖也不能吃了嗎?研究人員建議停止或降低嚼口香糖的頻率,特別是對於大腦尚在發育中、且更容易受到這些化學物質損害的兒童。

不過紙杯裝熱咖啡、泡茶包等都會釋出微膠塑,是否該從此不吃不喝,或用其他方法避免,則端視個人抉擇。

基因醫師張家銘也在臉書發文指出,塑膠已經無孔不入,與其焦慮該如何避開,不如想辦法幫助身體把它排出去。他舉最新的研究告訴大家,特定的益生菌竟然能夠吸附微塑膠,因此可以多吃發酵食品和益生菌幫助排出塑膠微粒。

攝取益生菌 避塑膠製品

張家銘指出,益生菌在健康領域扮演重要角色。最新科學還發現,特定的益生菌能夠吸附微塑膠,科學家從784種不同的益生菌篩選出了2種「塑膠獵人」──副乾酪乳桿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常以其縮寫稱呼為LP菌, DT66),以及植物乳桿菌(Lactiplantibacillus plantarum,DT88)。

而目前這2種菌株主要存在於某些發酵食品和益生菌保健品 中,例如:優格、克菲爾(Kefir,一種發酵飲品)、泡菜、韓式發酵食品、味噌、納豆等日式發酵食品。

另外,想要幫助減少身體微塑膠,可參考以下6招:

1.多吃發酵食品攝取益生菌。

2.少用塑膠製品及容器。

3.避免微波加熱塑膠餐盒。

4.少喝瓶裝水。

5.多攝取全穀類、蔬果等膳食纖維,搭配益生菌幫助腸道蠕動排出。

6.每天喝足夠的水,促進腸道運作順暢,避免塑膠累積。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