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手工造紙技藝傳承人】艾葉 非遺白棉紙造出新樣式 文/記者嚴勇 |2025.03.23 語音朗讀 39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艾葉展示製作的新式白棉紙。圖/新華社村民在芒團村推介白棉紙系列文創產品。圖/新華社在雲南省耿馬縣芒團村,艾葉為紙張砑光。圖/新華社 文/記者嚴勇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第一次知道造紙術發明人蔡倫時,艾葉只有十三歲,當時她讀初一,歷史課本裡關於蔡倫造紙的描述,讓她立馬聯想到村子裡老人們手工做白棉紙的場景。沒過幾年,初中畢業後的艾葉接過了老一輩的衣鉢,回到村子做起了手工紙,如今已經快二十個年頭。特色造紙的重要代表艾葉的家在雲南省耿馬縣孟定鎮遮哈社區芒團村,是一個以傣族為主、多民族雜居的寨子,以盛產手工白棉紙而聞名。全村一百七十九戶中有六十多戶常年造紙,農閒時節做這一行的村民更多,有一百多戶。村民們住的房子,其實就是一個個小型作坊,生產生活兩不誤。到了造紙旺季,晾晒紙張的木架依次排開,能從村頭擺到村尾,空氣中瀰漫著白棉紙特有的香味。芒團造出的紙也叫「構皮紙」,採構樹皮所製。每年四月中旬到九月,村民們上山砍樹剝皮,把它們背回來晾晒保存,備好來年做紙要用的全部樹皮。一張白棉紙的製作需耗時三天。造紙工藝分為浸泡、蒸煮、搗漿、澆紙、晒紙五個流程和採料、晒料、浸泡、拌灰、蒸煮、洗滌、搗漿、澆紙、晒紙、砑光、揭紙十一道工序。艾葉說,芒團紙不需要漂白,只要太陽好、溪水清,做出的紙就會更白。專家表示,芒團承襲手工造紙數百年,與當地的佛教和土司制度有關。過去芒團被耿馬土司選定為專門造紙的村子,在信仰南傳佛教的孟定,每座寺廟、每戶人家流傳的經書都是用芒團紙抄錄的。一些佛教經典得以傳播,芒團手工紙功不可沒。曾在芒團做過走訪調研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手工紙研究所所長湯書昆說,芒團造紙是中國少數民族特色造紙的重要代表之一。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芒團白棉紙產銷和就地使用的匹配性比較好,為穩定傳承奠定了良好基礎。白棉紙煥發新光彩近年來,芒團手工紙的優點逐漸為外界所知,其防蛀、防潮等特點受到很多茶廠青睞,被大量用來做普洱茶包裝紙,雲南一些銀行還用它做捆幣紙。二○○六年,傣族手工造紙技藝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芒團是該技藝的兩個傳承點之一。也正是這一年,艾葉選擇回村造紙。當時,普洱茶產業正興,茶葉外包裝成了白棉紙最大銷路。外包裝訂單雖然穩定,但艾葉認為,白棉紙的創新傳承發展絕不僅限於此。一天晌午,艾葉像往常一樣在菩提樹下做紙。一陣風吹過,菩提樹葉掉在正在製作的紙面上,艾葉覺得好玩,索性把它做進紙裡。就是這樣一次不經意的嘗試,讓白棉紙煥發出新的光彩。在製作傳統白棉紙的基礎上,艾葉創新採用新鮮花朵或樹葉,根據個人設計的圖案進行擺放或拼接,使得原先千篇一律的白棉紙有了更多可能性。艾葉還嘗試為花草上色,研究如何不讓花草脫水等技術。技藝愈來愈成熟,往來遊客、茶商們都很喜歡這些新式白棉紙,這樣一張紙,最高可賣到數十元。產品的基調和風格逐步形成,艾葉也想創立自己的品牌。二○一四年,她成立了傣影手工藝術有限公司,村裡的造紙戶們積極加入,銷售收入按質按件計量分配,全面帶動芒團造紙技藝的保護、開發和利用,白棉紙的產量和產值也大幅提升。結合市場需求,公司還把成品白棉紙做成檯燈、記事本、手提包、花草紙書燈等十大類二十多款文創產品,不僅在周邊地區暢銷,還遠銷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二○二四年,芒團白棉紙產量突破三百九十萬張,產值超過人民幣七百八十萬元,帶動一百二十多人就地就業,人均增收三萬餘元。「要讓白棉紙走進大眾生活,成為日常消費的一部分。」在艾葉看來,紙和人一樣有感情,你對它好,它自然不會虧待你。新華社港台部供稿 前一篇文章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鄭璇 讓孩子用手語讀經典 下一篇文章 【海南炭畫傳承人】韓翠瓊 「人情味」的藝術存貯回憶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3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6【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10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科學家】張瑤 冒險向大海討科研樣本【九○後女機長】張世晴 女孩也能征服廣闊天空【汽車滾裝船員】王紅娟 人生只有一次 不妨大膽一些【愛心媽媽】陳玉文 為偏鄉兒撐起愛的天空【公益網紅】馬俊河 在網路上揪團植樹治沙【普立茲克建築獎得主】劉家琨 40年扎根本土長成大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