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海洋牧場 海底荒漠變綠洲

 |2025.03.10
1039觀看次
字級
海保署多年來在澎湖沿岸種海草,總面積從60平方公尺增至3000平方公尺(圖)。圖/取自公視官網
海大與鴻海合作,以廢棄建材轉化成3D列印材料,做出適合不同物種生存的魚礁和藻礁,打造「循環資源海洋牧場示範模組」。圖/取自IG@foxconn.tw
海保署多年來在澎湖沿岸種海草(圖),總面積從60平方公尺增至3000平方公尺。圖/取自海保署官網

【本報綜合報導】每年3月是植樹月,但你知道嗎?比起陸地上的樹,海底更需要「植樹」,因為長年的過度捕撈、海洋溫度上升、環境汙染、人為開發等問題,導致世界各地沿海出現「海床沙漠化」,國際近年來開始注重這個議題,南韓政府定期移植海藻等生物,中國大陸向海洋投放人工礁石、增值放流魚類,台灣則有大學聯手企業打造「循環資源海洋牧場」,澎湖設有海草保護區、舉辦「世界海草日」活動,將保育觀念向下扎根。

根據聯合國資料指出,海草床約占海底面積的0.1%,它能為數千種魚類、海馬、海龜等提供食物和棲息地,並可以藉由過濾、循環和儲存養分等來改善水質等情況,是海洋食物鏈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不過,自1930年代以來,全球海草數量持續減少,並以每30分鐘1個足球場的速度流失,至今消失海草面積已達30%,海床沙漠化愈來愈嚴重。

各界關注海洋廢棄物的危害,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副教長冉繁華說,其實海床沙漠化的影響可能更久遠,就像森林沒有樹木,比山林有垃圾更棘手。

澎湖移植海草 10年面積增50倍

因此,日前海大聯手鴻海科技集團,以廢棄建材轉化成3D列印材料,做出適合不同物種生存的魚礁和藻礁,打造「循環資源海洋牧場」,冉繁華希望在沙漠化海域建造海洋生物的「社會住宅」,讓海洋資源永續發展。

其實,早在2014年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就開始投入海草床修復與保育研究,為國內最早的單位,因為當地居民發現航道開挖、海岸線水泥化,破壞了海草床,研究中心以改良海草移植的「根狀莖法」,在澎湖通梁淺坪海域種植60平方公尺、約6000株海草,迄今所移植的海草已增長至3000平方公尺,面積擴增50倍;並陸續於重光及虎井等海域進行海草床修復,2022年協助澎湖縣政府劃設重光及港子海域,為台灣首次以復育海草為目的的保護區。

海草復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農業部水產試驗日前辦理「2025台灣第2屆世界海草日」活動,藉由水族館的展示教育,棲息地走訪及親手種植海草植株推廣活動,提升當地社區與大眾對於海草等重要海洋棲地的認識。

南韓訂海藻日 種下2.6萬公頃

國際上,南韓政府2009年開始就與企業合作,打造由海藻類植物組成的「海洋林」,2012年訂定每年5月10日為「海洋植樹節」,即「海藻種植日」,希望讓民眾意識到沿海生態系統的重要性,恢復正在消失的海底森林。十多年來,南韓政府固定在每年5、6月移植海藻、海草等,實現2.6萬公頃新海洋森林的目標。

中國大陸渤海近海海域生態試點計畫啟動10多年後,消失多年的當地魚類物種又來了,這是當地企業與大陸主要海洋研究院所合作,向海洋投放人工礁石、增值放流魚類,成功地將沙漠化的海床轉化,初步重建海洋生態系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