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三月上旬,太平洋兩岸分別進行兩項重要政治活動,一是美國總統川普在國會演講,二是北京舉行「全國兩會」。時值美中交相加徵關稅之際,再次隔空交鋒。
川普總統在國會演講時,強調「美國又回來了」,在對外擴張方面,拔得頭籌已見成效。一是不花費分文即拿到台積電大筆投資、先進產能,從而解決高端晶片不需受制於台海地緣政治風險。川普表示「他們不想要被加關稅,所以來美國設廠投資」,他揮舞關稅大刀,果然威力十足。
二是收回巴拿馬運河控制權。川普以美國安全為由,透過美國公司買下香港長江和記集團子公司股權,硬是從港商手裡搶下運營權。港商辯稱「純屬商業行為」,從而讓公司避開地緣政治紛擾,也為股東帶來可觀獲利。
川普把關稅當作贏回美國的靈丹妙方,四月初接著將啟動「對等關稅」,藉以振興美國工業。這種不分敵我、極限施壓,僅僅突顯美國優先、美國利益至上的關稅新政一旦如期啟動,恐將引發全球貿易大戰。
今年北京「全國兩會」注意到國際外部環境更趨複雜嚴峻,關稅壁壘增多;加上地緣政治緊張,加劇國際市場波動風險,將對中國貿易、科技等造成更大衝擊。從總理到主管官員,異口同聲反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絕不接受施壓和威脅;認為貿易戰、關稅戰沒有贏家,如果美國執意打關稅戰、貿易戰或者別的什麼戰,中方均將奉陪到底。
川普第二任期伊始,頻頻出招,不但對北京加徵關稅,進而挑動美中敏感涉台議題:美國國務院官網删除「不支持台獨」、新增「支持台灣加入國際組織」內容;把台灣打造成「豪豬」、要求台灣軍費增至GDP一成;美軍已為戰爭做準備……。
北京視台灣問題是美中關係不可踰越的第一條紅線,不容挑戰。在美中關稅矛盾初起時,川普未能如願與習近平通上電話,如今加碼挑戰北京的紅線禁區,把台灣當作向北京叫價籌碼,藉以敦促川習盡快通話會面。兩方相互較勁期間,只會為台海增添不確定變數。
回顧川普在第一任期間,美中爆發關稅貿易戰,當時北京即表態要打就奉陪。川普第二任期故技重施,甚至不分敵我親疏,一律極限施壓。北京有了上回經驗教訓,在「全國兩會」期間示警美方,如果執意打關稅戰、貿易戰或別的什麼戰,定將奉陪到底;仍不見退讓軟化空間。
從短期看,美中之間關稅戰、貿易戰、科技戰,中方落於下風、屈居劣勢,但中國大陸自詡擁有「制度」優勢,一旦打持久戰,美國未必能討得便宜;比氣長、比力強,北京都優於華府。
如比氣長,川普有任期限制,至多還有三年多就得卸任。反觀習近平的國家主席沒有任期限制,這是習自恃的制度自信。至於比力強,當前美國已呈現內部分裂政治現實,面對國會、輿論、民意多重壓力,川普施政多有掣肘。習近平在內部則是一黨獨大、掌控媒體、少有異議,這是習獨有的制度優勢。
如果修昔底德陷阱是歷史必然,意味著美中終將難免一戰,不如就讓關稅貿易戰全面開打,畢竟關稅貿易先戰,總比全面開戰好,看看兩強開戰有沒有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