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今年進入「超高齡社會」,對生育、就業、醫療、社會福利、競爭力等各項政策都會造成重大衝擊與挑戰。無奈的是,政治對立激烈,社會歧見日益擴大,一部應對「超高齡社會」挑戰的相關法律,竟可能「因人廢言」、「以人廢法」,成為利益糾葛與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因有立委涉及壟斷商標、沒有利益迴避等爭議,立法院甫三讀通過兩個月的《壯世代政策與產業發展促進法》,就面臨可能遭廢止的命運。有民進黨立委提案廢止這部「壯促法」,立法院院會也已同意這項廢止提案交付委員會審查,目前壯促法的存續已在未定之天。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兩成以上,即為「超高齡社會」;今年,台灣的人口結構即可達到這個指標。超高齡社會時代來臨,意味社會走向少數的年輕人口要負擔多數的老年人口,造成勞動力減少、長期照護、健康醫療、社會福利支出等需求大增等衝擊。不過,有鑒於醫療科技進步、人類壽命增長,以及社會型態變化等,中高齡者的樣態早已不同以往,因此社會有必要接納並鼓勵中高齡者繼續工作,擴大社會參與,提高經濟自主性,除了可彌補就業人口的不足,也能減輕整體社會負擔。
如今五十五歲以上的中高齡世代的確依然健壯,因此有一群社會人士倡議「壯世代」,取代「老人」、「高齡者」、「銀髮族」等名詞帶來的刻板印象,重新定義這年齡世代族群,並積極推動「壯世代」的相關法案與社會參與。
壯促法原本是因應當前社會發展趨勢而生,更是立法院極難得三黨一致同意通過的少數法案。可惜的是,只因為推動的立委(現已辭職)看準「壯世代」背後的龐大商機,為了私利先去註冊許多相關商標、沒有利益迴避的以家族公司去向政府標案、還以凍結預算手段強壓政府部會配合「正名」等;吃相太難看,導致社會氛圍迅速變色,讓執政黨有了反撲的藉口。
立法推動者將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混為一談,而政黨將攸關國安的長遠政策當做是政治籌碼,讓壯促法還未上路(原定明年元月生效)就已難行。平心而論,高齡化政策絕對是當前國家發展的重點,政府本就應積極推動相關世代的產業發展、新創與政策制度。如果法案有利益衝突之處,可以修改與優化,並建立利益迴避的監督機制,而不可輕言廢止,而喪失因應超高齡社會的前瞻工具。
台灣社會老得太快,無論是社會制度或政策法案,都跟不上社會老化的腳步。面對超高齡海嘯來襲之際,與其全盤否定壯促法,不如重新思考與修正,減少國家社會的無意義內耗。活化並善用這個世代的能力與潛力,才是台灣社會真正能繼續穩健前行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