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金生
仁志敏久是日本一位少棒教練,二○一五年七月,他帶領日本代表隊,到台灣參加「U-12世界盃棒球賽」,比賽在台南舉行,參賽選手年齡限制在十二歲以下。
該次比賽,日本隊一路過關斬將,但就在對美國隊出賽前,有七位隊員,因為沒有遵守團隊紀律,延誤集合的時間,仁志敏久教練下令該七位選手,不得出賽。七位禁賽成員中,不乏先發、球隊主力成員,最後日本隊以○:八敗給美國隊。仁志敏久教練說,孩子得冠軍的機會很多,但是成長的機會只有一次。
二○二四年十月二十七日,全國運動會在屏東舉辦,這天進行的是跳繩項目比賽,因為有教練發現,使用大會的繩子,愈拉愈長,向裁判反映重跳,引發其他隊伍家長不滿,從觀眾席連砸兩個寶特瓶,丟瓶子的當下,還有隊伍正在進行比賽,幸好沒有砸到比賽學生。
現今國小教育,積極尋求學生好的表現與好的成績,當然是好事,但是在矯枉過正的情況下,大人對於得勝的錯誤價值觀,無形中給了孩子不好的影響。比賽的競爭對象是別人,對手的程度優劣,往往是比賽是否能夠得名的一大變數,而孩子並不知道背後的情況,只知道自己得名就是最優秀的,造成學習的目的是在得勝。
仁志敏久教練深知,是否成長與學習,是遠遠超過冠軍頭銜的。很多家長看到孩子參加比賽,彷彿自己就是其中一員,喧賓奪主,深入參與,認為參加比賽是榮耀,當然也是家長的榮耀,因此,把孩子比賽誤以為是自己的比賽,以取得優勝為唯一目標,殊不知,競賽過程中的成長學習,才是參加比賽最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