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中國大陸人工智慧(AI)新創公司DeepSeek(深索)對科技衝擊的討論甚多,以低成本提供近似的功能是其一,美國晶片防堵政策遭致突破是其二。拉高觀察的高度,從戰略面來看,糾纏多年的中美科技戰,中方顯然找到了因應對策──高尖技術尋找突破的機會可遇不可求,成熟技術領域才是重中之重,並憑藉製造上的優勢擴大搶進市場。
二次世界大戰以降,原本的工業強國百廢待興,美國趁勢取代了歐洲,成了全球高科技的領頭羊,配合著專利權、智財權的靈活操作,在各式各樣的科技領域保持領先,偶有出現新竄出的挑戰者,也會毫不客氣的棒打出頭鳥,一步步的鞏固著難以取代的地位。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一九八六年九月的美日半導體協議,針對性的把崛起中的日本半導體產業支解,東芝半導體即為遭受嚴重衝擊的代表性企業,讓日本在金融面遭受打擊之外,產業的元氣更難恢復,台灣的半導體業乃趁勢崛起。
瓦解日本半導體後的重分配過程,台灣接收到的不是關鍵技術,而是協助處理製造過程中的生產環節。
尤其生產過程需耗費大量的水電資源,每次的設廠投資規模更高達上千億元的代工生產,這些非核心、消耗能源與投資龐大的特徵,是美國願意將此製造技術釋放,給台灣接手的主因。
也就是說,台積電雖然技術純良,但就是家半導體的代工業者,只專注於把代工做好,絕不會步上日本的後塵,去向上游整合或和客戶產生競爭關係。
如此小心翼翼的作法,在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後,還是遭到美國盯上,並成為關稅制裁的對象之一。讓美國驚覺大事不妙的原因是,晶片過度集中於海外生產,影響了產業體系的完整,導致生產過程難以完成,於是換了說法,將原本不願投入的高汙染、高耗能、高資本支出而移師海外的生產,形容為被偷走的技術,為了填補缺口,強力的要求台積電前往設廠投資,或與曾經的競爭對手合組公司,否則就要以關稅伺候。
剛崛起即被嚴加看管的深索則屬另一種型態。相較於一九八六年半導體科技重分配,採取「我吃肉你喝湯」的作法,這次發生在AI領域的事件,是一口飯都不給吃的全面圍堵,一旦出現新創業者突圍成功時,既要檢討為何把關不嚴,也會責難第三國透過轉運打擦邊球,讓管制措施失去功能。
預見川普政府勢必會推出更多更嚴的管制措施,來設法維護美國在AI領域上的絕對優勢。但把中美在AI的競爭看成是一場科技攻防大戲,一方要竭盡所能的防堵,另一方則把握各種機會尋求突圍的可能,也未必貼近事實。
就中方來說,對彼此間科技實力的差距,也是了然於胸,絕非透過各式手段取得高階晶片,或在單點突破上取得了佳績,就能夠翻轉情勢。
深索最大的成就在於,以極低成本追上別人可以做到的事並予以普及,而非真的於技術上出現大幅度的突破或領先。一如我們孰悉電扇、冰箱、電視、手機和電動車,配合著強大的製造體系,讓現代社會衣食住行各領域,都見到中國製造的足跡。
中方傳統的優勢在於此,透過低成本生產讓科技產品商業化,走入尋常百姓家,當然也要把市場牢牢的抓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