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食選擇澱粉豆類,例如鷹嘴豆,並攝取足夠的抗氧化食物,可以有效降低身體發炎,緩解慢性疼痛。圖/123RF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疼痛」是身體很重要的生理反應,能提醒我們身體正在受傷或處於疾病當中;董氏基金會提醒,當疼痛持續反覆3個月以上,就代表可能是「慢性疼痛」。愈來愈多研究顯示,飲食可能會促使身體系統性發炎; 相反地,健康飲食可以有效降低發炎,緩解慢性疼痛。
足量膳食纖維
主食選全穀類
董氏基金會營養室主任許惠玉表示, 面對疼痛問題,有些人選擇「痛就吃藥」,但其實有更多的人可能選擇「忍」! 2022年發表於《疼痛醫學期刊》(Pain Medicine)研究指出,台灣民眾的慢性疼痛患者,罹患急性心肌梗塞和中風的風險,分別高出20%和30%,死亡率更增加40%。
許惠玉引用2014年《物理醫學與復健期刊》(PM&R Journal)的研究,慢性疼痛患者攝取的熱量較高,較喜歡精緻碳水化合物和高糖、高脂食物,卻缺乏蔬菜、水果及某些營養素(如維生素D、鎂等)。這些不健康的飲食,會讓身體處於發炎狀態,使疼痛問題更加嚴重。
為此,她根據2021年發表於《臨床醫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的文獻,歸納出幾個疼痛管理飲食技巧:
1.足量的膳食纖維及抗氧化的食物:每餐蔬菜至少占餐盤一半,每天2拳頭大水果;宜選擇富含多酚的水果如櫻桃、草莓、藍莓、柑橘類水果、葡萄、蘋果、奇異果等。主食選擇全穀類或澱粉豆類(如紅豆、綠豆、鷹嘴豆等),並攝取黃豆、堅果等,有助於抗氧化、抗發炎。
2.吃各種食物,避免維生素和礦物質的不足:維生素D、維生素B12和鎂是慢性疼痛患者常見缺乏的營養素;維生素D是身體的抗氧化劑,可以從晒太陽或乾香菇、蛋類等攝取。鎂來自深綠色蔬菜和全穀類,幫助緩解發炎和神經痛。
油炸物加工品
盡量減少攝取
3.攝取好油脂,少吃飽和脂肪:每周至少攝取半斤富含Omega-3脂肪酸,並使用特級初榨橄欖油烹調、吃堅果,並減少動物性飽和脂肪攝取。
4.每天喝2∼3公升的水:水分幫助身體營養素利用及代謝體內廢物,缺水會增加疼痛敏感性,特別是老年族群。足夠水分亦可與水溶性纖維結合以軟化糞便,更容易排泄、預防便祕。
5.少吃過度加工食品、含有添加糖的食品、油炸食物:同時,也要避免過量飲酒及咖啡因;咖啡因每天不超過300毫克(約1杯大杯美式咖啡),且避免午後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