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間 美麗與哀愁過後 --《看見台灣》的省思

文/李鴻源(前內政部長) |2025.02.25
1142觀看次
字級

文/李鴻源(前內政部長)

台灣因為快速工業化,人口高度往都市集中,造成城鄉發展的嚴重失衡。過多不必要的基礎建設,造成農村聚落破碎,喪失了原有的美麗及悠閑。

齊柏林導演記錄台灣美麗與哀愁的紀錄片《看見台灣》上映後,引起了極大的震撼及回響,喚起了國人的危機感及環境意識。但面對這些嚴峻事實,我們除了哀愁外,更要省思的是如何從政策面、法令面及執行面提出具體行動方案,更謙卑地學習與這塊土地共存。

首先我們必須認真思考台灣這塊土地的容受力問題。在資源(尤其是水資源)、災害潛勢及生態條件限制下,仔細評估台灣北、中、南、東部、山區、海岸及離島各能住多少人?可容納多少工業區?農業區應該坐落在何處?山區及離島的定位是什麼?適合哪些開發行為?如此我們方能在開發及保育間尋求平衡點,明智且永續地使用這塊土地。

計算土地容受力的基礎就是一個完整的地理資訊系統,內政部已將散落在各部會的圖資整合成一朵TGOS雲,內容包括人口及產業分布,各種災害潛勢區位置及重大基礎建設配置等。接著就是要讓TGOS成為政府施政的重要依據,才不會導致發生主要道路通過順向坡,重大建設坐落在活躍斷層帶,從南到北到處是閒置開發區,卻又不斷推出各種不同名目的土地開發計畫等不合理現象。

要達到此目的,資料擷取(data mining)及決策資源系統(decision supporting system)的建置是非常重要的。透過專業的分析,讓資訊說話,進行預案模擬及分析,包括經濟評估、社會評估和社會經濟評估等。將評估結果提供決策者,在不同方案中尋求各方都能接受的多贏政策。

其次,將土地容受力評估資料反映在國土計畫、區域計畫及都市計畫。重新檢討土地的使用標的及使用強度,將居住在高危險潛勢區的民眾及公共建設,有計畫地移轉到安全地帶,將已超過土地負荷的經濟行為及公共設施進行適度調整。

在調整過程中,都市更新,尤其防災型都更,成了不可或缺的手段。民眾參與、資訊對等,執行過程的透明度及完善的財務規畫,都是都更計畫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

操作得宜的話,台灣將一勞永逸的解決目前大家所詬病的居住正義問題,讓我們聰明地和這塊土地和諧共生。更值得再強調的是,透過地政及都市計畫手段,政府不但不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甚至可以從中謀得巨大利潤,提供社會福利之所需。

第三,落實低衝擊開發,平衡開發與保育。在國土規畫的執行過程中,會有大量新巿鎮建設,舊巿區恢復,生態敏感區之復育工作,此時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落實低衝擊開發的精神。

低衝擊開發在許多國家已是行之有年,擁有非常成熟的技術及政策,主要精神就是在開發與保育之間找到平衡點、降低開發行為對環境的衝擊。

根據低衝擊開發的原則所設計的都市(亦可稱為海綿都市),道路、停車場、公園、機關、學校都是透水的,操場及公園兼具滯洪池的功能。暴雨時將部分的雨水滲入地下,可大量減少逕流量及延長集流時間,再配以適度的下水道系統,即可有效的解決都市淹水問題,省下大量工程經費,同時讓都市一片綠意盎然。

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是千百年來我們安身立命的家園,幾十年的揮霍,我們已將耗盡後代子孫的資源,再加上全球暖化所引起的極端氣候變化,使得問題益形險峻。

一部紀錄片喚醒了大家的覺知,如何看清問題的本質,腳踏實地專業的去面對問題,我們還是有機會駕著這百孔千瘡的船,安然度過這場風暴。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