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金財(佛光大學永續辦公室執行長)
川普再度逆襲成功當選美國總統,宣稱讓國家再度偉大,引發「是否全球永續發展課題」逆襲及倒退疑慮。悲觀者以為,全球綠能產業恐遭遇亂流,對全球氣候變遷發展帶來更高不確定性。美國作為全球霸主,既能成為全球永續發展領航者,也能成為制約者。
川普執意退出《巴黎氣候協定》,美國不再有義務實現所設的減排目標。其違背《巴黎協定》事項,包括將生產石油、天然氣列為優先;批評拜登擴大風電與增產電動車等計畫。特別是廢除《降低通膨法案》(IRA)──這是拜登引以為傲的氣候政策,該法案增加約4000億美元(約新台幣13兆元)、減稅激勵等措施,加速美國朝綠能經濟轉型。
川普就任後,簽署多項行政命令、發表數項重大政策宣示,涉及移民、貿易、司法、公共衛生、外交領域,其中永續發展議題如氣候變遷及綠色能源爭論,動搖全球對美國對抗全球暖化的行動信心。
美國總統競選過程中,川普毫不掩飾其向石油大亨募款,上任後取消拜登任內推動的多項氣候投資,包含清潔能源和電動車等重點政策,顯然今後美國能源政策將迥異於拜登主政。觀之美前後不同政黨及總統主政下,其氣候變遷、能源、環保政策取向南轅北轍,造成全球永續發展課題「進一步又退一步困境」。
當政黨輪替時,正折射出民主黨及共和黨在能源與氣候政策立場分歧,且傾向兩極。拜登提倡綠色能源,推動最大規模氣候投資、降低通膨法案;川普則擁抱傳統能源,積極開採頁岩油,追求能源獨立、降低能源成本。
川普政府的環境與能源政策,可從其退出《巴黎協定》窺視,並取消拜登政府時期的多項環保政策,如碳排放限制與可再生能源補貼。川普及其諸多企業支持者認為,降低企業經營成本及減輕環保負擔,有利於提升經濟增長率,讓美國再度成為偉大國家。
首先,同意鬆綁油氣開採限制,推翻拜登禁止在2.53億公頃聯邦水域進行近海鑽探的禁令,並允許在阿拉斯加荒野進行石油和天然氣鑽探,儘管全球及美環保團體批判近海鑽探,可能帶來破壞生態環境惡果,且增加石油洩漏風險,並加劇氣候變遷惡化;其次,撤銷電動汽車推廣政策,包括取消電動汽車的補貼優惠,並終止相關的強制性規定。
再者,暫停綠色基礎設施資金發放,超過3000億美元資金,原本用於支持清潔能源項目和基礎設施建設;最後,撤銷對綠色能源的支持,這衝擊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加劇氣候變遷危機,降低美在清潔能源領域的競爭優勢,尤其政黨輪替下產生政策斷裂,法律上的不確定性,影響國內外投資者信心。
川普執政倡議以「美國優先」,再次退出多項國際協議,包括《巴黎協定》,已衝擊全球治理善治問題。因應川普重新執政,恐動搖全球永續治理,2024年9月聯合國召開「未來峰會」(Summit of the Future),試圖「重振多邊治理」,避免永續發展目標達成遭遇阻力。歐盟達成淨零碳排路徑的政策大框架,也從「綠色新政」轉向「潔淨新政」,促進新能源產業發展,減少各種嚴管衝擊。
拜登卸任前公布「國家自定貢獻」(NDC),美承諾於2035年底前將其經濟體的溫室氣體排放,對比2005年水準減少61%至66%,此反映美將氣溫升幅控制在1.5℃內,2050年底前達成淨零碳排目標。如今川普主政,恐減損先前目標達成。
然若將時間軸拉長至2050年,全球能源需求化石燃料將於2030年達高峰後下降;2030年中期將以潔淨能源為主,故綠能產業發展仍是主流。職是,川普的政策取向,或為全球永續發展增添些許亂流,但無法完全翻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及歐盟施政綱要。
川普團隊信誓旦旦宣稱,其政策「為消費者提供可負擔又可靠的能源,以及穩定且高薪的工作」;承諾新任期「再次為美國家庭帶來乾淨的空氣和水,同時讓美國再次富裕」。儘管川普政策措施已「可能會暫時擱置氣候行動」,但面對美國政黨、社會團體、州及地方政府,乃至個別國家、政府間或非政府間國際性組織的質疑與挑戰,勢必會對沖川普對綠色新政所造成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