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外
均是十幾年家庭主婦的丙嫂和棱嫂,不曾想竟一起出版了一本書,專門針對一瘸一拐腿部受傷的那些讀者。不涉藥理和醫理,只是經驗之談,居然大受歡迎,很快再版。
提起丙嫂,真是位熱心人,總把別人的難事當成己事去忙乎。過於熱心有時也招煩,搞得人躲著她走。
自從棱嫂跌傷了膝蓋,丙嫂天天跑去幫忙,洗菜做飯,甚至出謀畫策。第一個建議就是要棱嫂坐輪椅,還信誓旦旦一定時時幫忙推她出去放風。但被棱嫂回絕,便日日忿然,開始像催婚的長輩般天天喋喋不休。棱嫂漸漸厭煩,慢慢能完全當成耳旁風,不沾輪椅甚至拐杖也不拄,搞得丙嫂很沒面子。
正尷尬間,姪女提出要帶阿丙夫妻遊歷雁蕩山,丙嫂馬上一口應了。
偏偏趕上大雨傾盆,丙嫂不聽勸阻仍要進山。嘴裡嚼著愛不釋口的當地麥餅,放棄了費手又不擋風的雨傘,披上特大號雨衣,套上防水的鞋套,冒雨挺進去觀賞四大瀑布之一的大龍湫。
畢竟「出門沒看黃曆、學樣未解原理」,吃了大虧。上山無事,下山才體會到鞋套會抹殺鞋底紋路便不再防滑。連泥帶水一滑之下便徹底收不住腳,雙腿呈內八字,重重地磕在了石台之上。
才三天沒見棱嫂,她也成了一時不能走路的棱嫂一族。
還好,只傷了半月板和韌帶、未及膝關節。醫生說於年輕人無事,於她們卻可能導致終生殘疾。
丙嫂當然不像棱嫂那般局限,馬上讓家人配置了拐杖、助步器,甚至輪椅。然而她很快便意識到這些都不能用。單腳拐杖只撐住地面一個點,拄在瓷磚上會打滑;三爪拐杖看似平穩,向前邁步卻仍覺撐不住身子;助步器在地毯上是寸步難行;而美國幾乎沒有一馬平川的人行道,輪椅壓根難以上路……她終於理解了「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含義。
於是與棱嫂和好如初,同病相憐更加無話不談。
只是「傷筋動骨一百天」,恢復走路似乎遙遙無期。二人都是做慣了事的勤快人,這種日子頗為煎熬,漸漸便都有些沮喪悲觀。
來探訪的阿三見了,便出謀畫策了一番。似乎很是見效,自此二人不再怨天尤人,倒是天天手機不離耳,大款般地忙乎起來,有時一頓飯也會打三四個電話,甚至學著用微信群開電話會議,不亦樂乎。
沒過多久,那本受到腿傷患者們歡迎的書便出了台。問答式的,簡單易懂。比如拄拐杖下台階,哪條腿先出?當得知須好腿先出,人們大跌眼鏡。比如傷後熱敷還是冷敷?國人多熱敷,在美幾十年的華人卻按西方習慣多喜冷敷,而答案卻是受傷之初冷、之後才熱。其他如雨中是否穿鞋套、爬山打傘還是穿雨衣等等作為預防措施都有提及,很給人以啟發。
丙嫂是個「標題黨」,給書起的名字,叫《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