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文集】無限延伸的波點

文/林一平 |2025.02.18
1890觀看次
字級
草間彌生的軟雕塑作品 圖/林一平
草間彌生以圓點的強迫幻想作品 圖/林一平
草間彌生的人體網格作品 圖/林一平

文/林一平

2024年12月到2025年5月,北師美術館舉辦草間彌生(Kusama Yayoi; b. 1929)的「軌跡」與「奇跡」個展。草間彌生將「圓點的強迫幻想」轉化為驚人的藝術創作,深深吸引了我。年輕時,我曾因電腦的二進位結構(0與1)喜愛點畫,希望藉由這些統一的小點反映出規律之美。而草間彌生的圓點則大小不一,帶著獨特的藝術張力與生命力。

草間彌生出生於日本松本市,自稱為「強迫性藝術家」(obsessional artist),以廣泛使用波點和無限延伸的概念而聞名。她的創作跨越繪畫、雕塑、服裝行為藝術與裝置藝術,呈現普普藝術與極簡主義等多樣風格。

根據她的自述,童年因母親懷疑父親外遇,強迫她跟蹤父親,這段經歷讓她身心受創,並開始出現滿是波點的幻覺。這些幻覺貫穿她的藝術生涯,對其作品產生深遠影響。1944年,她被徵召到工廠縫製降落傘,從而掌握了軟雕塑的技術。

草間彌生於1948至1949年間就讀於京都市立美術專門學校,她1950年代初的作品帶有濃厚的日本傳統膠彩畫風格,顯然受美術學校短暫學習的影響。然而,家庭矛盾與藝術追求促使她於1957年移居美國紐約。在離開日本前,她銷毀了大量早期作品,展開嶄新的創作旅程。

她在紐約早期創作了「無限網」(infinity net)系列繪畫,這些作品以數千小筆觸構成,密集覆蓋於畫布,似乎無視邊界,延伸至無窮。這些網格結構表現出「點」的幻覺,挑戰繪畫的物理與心理界限。例如,她的一幅人體創作中,乍看之下是藍色的人體布滿黃色不規則點,實際上是藍色網格覆蓋於黃色背景之上,製造出視覺錯視效果。這段時期的作品為觀者帶來幾近催眠的感受,也預示了極簡主義運動的興起。不幸的是,在白種男人的藝術圈,她很難被認可。

1973年,她搬回日本,由於太過激進與前衛,不容於日本風俗,於是自1977年起選擇住在精神病院。儘管如此,她仍持續創作,並撰寫超現實主義詩歌與小說,例如《克里斯多福街的流浪者洞窟》(1984)與《天地之間》(1988)。2017年,她在東京成立了一座博物館,集中展示其藝術作品。

草間彌生承認自己有精神病,曾說過:「我不想治好我的心理疾病,我想要運用它們作為我創造藝術的力量。」國學大師章太炎說:「自古以來,大學問成大事業者,必得有神經病才能做到。」草間彌生是最好的詮釋。她的個展中,那些強迫般重複的波點與無限延伸的裝置,讓人深刻體會藝術如何超越個體,成為與世界聯繫的橋梁。在草間彌生個展,我很享受「圓點的強迫幻想」的感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