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火鍋建議選擇清湯或蔬菜湯等清淡的鍋底,避免辣鍋或過度調味的底料,享受美味的同時也不影響腎臟健康。圖/123RF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火鍋是許多人特別喜愛的美食之一,然而,火鍋的配料與沾醬豐富多樣,往往含有較高的鈉、蛋白質、鉀和磷等成分,這些成分如攝取過量,可能加重腎臟負擔。醫師提醒,特別是對腎功能受損者或慢性腎臟病患者,火鍋中的一些營養素,也可能引發或加劇健康問題。因此,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要先了解並掌握正確的飲食方法。
國泰綜合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周子巽表示,火鍋中常見的健康風險,主要來自「高鈉」含量對腎臟的影響,火鍋湯底通常由各種高鹽調味料、醬油、火鍋底料等製成,這使得火鍋的鈉含量非常高。
鈉攝取過量,不僅容易導致體內水鈉滯留,增加血壓,還會加重腎臟的過濾壓力。對腎臟病患者而言,過量鈉會導致腎功能進一步惡化,也可能引發水腫和高血壓,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建議選擇清淡的湯底,如清湯鍋,避免重口味的辣鍋底或泡菜鍋底。
蘑菇、海帶 屬高磷鉀食物
其次,為「高蛋白質」攝取的影響。火鍋中主要食材多是高蛋白質的葷食以及豆製品等,而蛋白質的代謝廢物如尿素、肌酸酐需由腎臟排出,腎功能不全患者,應避免攝取過量蛋白質,每天控制蛋白質攝取在四十到六十克內(約二至三個手掌大小)。
周子巽說,再來是應注意「高鉀」與「高磷」。火鍋中的配菜選擇豐富,如綠葉蔬菜、豆類、蘑菇、海帶等富含鉀和磷的食物。腎功能正常的人會透過尿液將多餘的鉀和磷排出,但腎功能下降的患者則可能因鉀磷代謝障礙,導致體內磷鉀過高。
高血鉀症可引發心律不整甚至心臟驟停;而過量磷攝取,會導致鈣磷代謝失衡,造成骨質疏鬆、關節疼痛等骨骼疾病。因此,腎臟病患者在選擇火鍋配菜時,須格外注意含鉀量高的食材,如菠菜、番茄、南瓜、菇菌類和豆製品等,應斟酌適量攝入。
此外,葷食者也要注意高油脂和飽和脂肪,對於腎友或心血管疾病風險族群,可能造成不良影響。
多喝白開水 幫助身體代謝
為了享受火鍋美味而不影響腎臟健康,周子巽建議參考以下吃法:
一、選擇清湯或低鈉湯底:盡量選擇清湯或蔬菜湯等清淡的鍋底,避免辣鍋或過度調味的底料。可以在火鍋中加入一些白蘿蔔、冬瓜等富含水分的蔬菜,幫助吸附湯底的油脂和鹽分。尤須注意的是,有人基於養生選擇南瓜湯底,忽略了南瓜中的鉀離子較豐富,腎功能不佳者最好避免。
二、控制蛋白質攝取量:將蛋白質類食材的每日分量,控制在五十到一百公克左右。腎功能不全的人,更應減少至每日四十到六十公克蛋白質。
三、少油少鹽調味:選擇沾醬時,可以嘗試清淡的調味料,如香醋、檸檬汁等,避免高鹽調味料如醬油、花生醬、沙茶醬等。
四、減少高鉀、高磷食材:慢性腎臟病患者需限制鉀和磷的攝取。火鍋配菜可選擇含鉀、磷較低的蔬菜,如黃瓜、冬瓜等,避免菠菜、蘑菇、豆類等鉀含量高的食物。
五、多喝水、減少濃湯攝入量:吃火鍋時可多飲用白開水,幫助腎臟稀釋和排出多餘的鈉和代謝廢物。切勿過度飲用火鍋湯底,避免造成腎臟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