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山藥口感滑嫩帶有黏性,同時也是補益類中藥材,具健脾、補肺、固腎等功效,又稱「神仙之藥」,但腎臟病患和便祕者應謹慎留意攝取量,以免傷身。
「山藥」又稱山芋、山薯、淮山,自古以來就被視為補虛佳品,主要食用部位為地下塊莖,依形狀可分為長形、圓形與塊狀等,目前市場常見的品種為紫山藥、紅皮白肉山藥、白肉山藥與日本山藥。
山藥營養豐富,富含人體所需營養素,包括粘液質(mucin)、尿囊素(allantoin)、膽鹼(choline)、纖維素、脂肪、維生素A、B1、B2、C,以及鉀、鈣、鐵、磷等,膳食纖維含量高,可取代米飯當主食吃,有助於減肥和穩定血糖。
山藥富含鉀離子,能幫助心血管健康,降低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風險;山藥的消化酶是一種黏液蛋白,可修復黏膜、緩衝胃酸,避免潰瘍。且山藥富含多種胺基酸和植物性荷爾蒙,可促使身體組織功能維持正常生活,細胞不易癌化致癌。
山藥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但仍須避開胡蘿蔔、黃瓜、南瓜及鹼性藥物,因胡蘿蔔、黃瓜和南瓜含分解酶,可能使山藥的維生素C被破壞,降低營養價值;若與鹼性藥物(如胃藥)一起服用,可能使澱粉酶失效。
網傳「吃山藥會得乳癌或性早熟」,食藥署指出,山藥含有豐富皂苷,雖然皂苷在實驗加工過程會轉換成賀爾蒙前驅物質或雌激素,但目前尚無研究顯示人體可將其直接吸收與轉換成動物雌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