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陽
對於一位明君來說,鼓勵臣子大膽提出各種意見和建議並虛心聽取,是非常必要的。但僅僅是鼓勵與聽取並不夠,還應該換位思考,即站在臣下的角度,揣摩向君王提意見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狀態,並據此制定相應的制度和政策,努力消除可能影響到眾人暢所欲言的因素。
遙想當年,唐太宗李世民就是這樣做的。
貞觀十五年(六四一),唐太宗問魏徵:「近來朝臣都不議論政事,這是為什麼?」
魏徵回答:「陛下虛心納諫,本來應當有話就說。然而古人說過:『不被信任的人勸諫,會被認為是毀謗自己;已被信任而不勸諫,就是空食俸祿而不盡其職。』因為人的才能氣度各有不同,膽小怕事的人,心存忠直而不能進諫;被疏遠的人,怕不受信任而無法進諫;貪戀祿位的人,怕不利於自身而不敢進諫。所以大家沉默不言,應付著混日子。」
唐太宗自執政之初,便表現出明君的風範,不只鼓勵臣下積極諫言,且對於積極諫言匡正朝政的臣子予以獎勵和重用。然而,即使在這樣的背景下,隨著時間推移,還是出現了讓李世民擔心的「諫議疲勞」,臣子居然都不開口議論朝政了。什麼原因?魏徵給出了他的答案: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個性與考量,所以才會在朝堂上保持沉默。
那麼,唐太宗在聽取了魏徵的分析之後,又是怎麼做的呢?
他從「人性」的角度出發,進行了深刻的反省:人臣要勸諫,動輒擔心招來殺身之禍,這和赴鼎鑊被烹殺、冒刀劍被斬殺又有什麼兩樣?忠貞的臣子並非不想盡忠,而是代價太高了。據此,他聯想起古之聖帝──夏禹,每當聽了好的意見就會拜謝,於是做出保證:「我如今敞開胸懷接受諫諍,你們無須害怕說出想說的話。」
唐太宗不愧為中國歷史上的明君。一般說來,君王已經開誠布公地表達了虛心納諫的願望,也對於進言的臣下予以肯定和獎勵之後,當朝堂上再無諫言時,很可能會十分開心,將這種現象視作政治清明、天下太平的現象。
然而,唐太宗卻從中看到了危機:會不會是臣下有所顧忌、有所隱瞞?長此以往,問題會不會被掩蓋?國家是否可能因此遭遇危機?也正是因為這種強烈的憂患意識,他找來了魏徵共商國是、安撫群臣,努力打消眾人對諫言的顧慮。
換位思考是一種智慧,唐太宗之所以能夠引領國家走向繁榮,成就「貞觀之治」,相信善於換位思考也是其中原因之一:當他懂得站在臣子的角度思考,才有可能消除進諫之人的各種疑慮,進而讓諫諍可以持續,國家治理得以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