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六不再賴床 公園跑一跑全球掀瘋潮 編譯/潘楠慕 |2025.01.26 語音朗讀 46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parkrun跑成全球運動。圖/法新社、美聯社哥斯大黎加尼科亞是「藍區」之一。圖/法新社、美聯社日本沖繩也以居民長壽出名。圖/法新社、美聯社完成一輪parkrun的認證手環。圖/法新社、美聯社低強度運動就有紓壓效果。圖/法新社、美聯社「公園跑一跑」的參加者。圖/法新社、美聯社倫敦跑者慶祝完成第100場parkrun。圖/法新社、美聯社多運動有益身心。圖/法新社、美聯社 編譯/潘楠慕周末到公園運動,是許多人的生活習慣,在全球2500多個城市,每周六上午有一項全球性運動「公園跑一跑」(parkrun)。這項活動從最初數十人參加,20年來擴大到20多國,吸引超過1000萬人參與,持續改變無數人的生活。辛頓-休伊特(Paul Sinton-Hewitt)2004年在倫敦皇家灌木公園(Bushy Park)發起這項活動時,只有一個簡單原因:提供一項每周一次、每次5公里的免費跑步活動,任何人都可參加。他說:「那天並不知道誰會加入,和我一起跑,但是我不在乎有多少人,我接下來的人生,每個周末都會在那個起跑線上,與大家一起跑步。」最初幾年,每場參加者頂多只有20多人,但是自從2007年首度擴展到其他城市後,感染效應開始浮現,參加人數也愈來愈多。到去年為止,「公園跑一跑」已持續了20年,在全球23國2500多個城市舉行,其中甚至包括25座監獄。這些年來,總計已有1000多萬人參加過至少一場,終點線登錄了1億多人次完賽。辛頓-休伊特原本是馬拉松選手,卻因一次摔倒嚴重受傷,競賽生涯在他44歲那年戛然而止。經歷失業、情感問題和心理健康困境後,他萌生舉辦計時跑步活動的想法,計時的用意並非與人較勁,而是希望參與者和自己挑戰。如今活動規模已經遠超過創辦之初的設想,辛頓-休伊特說,他從一開始就沒有想要積極行銷,「我希望讓這項活動本身不言自明,也確實做到了,因為大家自然而然感受到它的好處」。「公園跑一跑」被認為改變了無數人的生活,激勵人們周末擺脫賴床,動起來,還有助於促進人際互動。從生活原本是久坐不動的人,到逆轉糖尿病、甚至幫助受刑人暫時忘掉服刑的拘禁感,都是這項活動帶來的正面效益見證,並且曾因此受到世界衛生組織(WHO)表揚。根據去年10月在《公共科學圖書館:全球公共衛生》(PLOS Global Public Health)期刊發表的報告,2024年英國有逾4萬5000名首次註冊者,加入這項活動之前,完全沒有運動習慣。這項跑步活動堅持「永遠免費,對每個人開放」的理念,並致力於消除參與的障礙,例如,主辦者堅持這不是真正的比賽,參加者要跑快、跑慢,隨心所欲,希望減少人們因速度或體能不足而卻步的疑慮。倫敦的參與者努恩(Caroline Noon)回憶她2014年第一場parkrun,當時中途就放棄,但是她還是持續參加,至今已跑了10年。她說:「我的目標只有一個:不要停下來。」超級人瑞數據存疑? 兩派論戰全球5個地區以居民長壽著稱,而有「藍區」(Blue Zone)之稱。不過,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CL)一份研究質疑,目前所知百歲和110歲超高齡「超級人瑞」的例子,多半是根據有瑕疵的統計數據,而且數據「不可靠的程度令人震驚」。目前被列入「藍區」的包括:義大利撒丁尼亞島、日本沖繩、美國加州的洛馬琳達市(Loma Linda)、哥斯大黎加的尼科亞半島(Nicoyan)和希臘伊卡里亞島(Ikaria)。倫敦大學學院縱向研究中心研究員紐曼(Saul Justin Newman)提出的這份研究,分析多國百歲及超級人瑞數據,發現超高齡者往往來自居民健康狀況差、貧困率高且紀錄不完善的地區。其中一起知名案例是加藤宗現(Sogen Kato),一度被認為是日本最長壽者,直到2010年遺體被發現,經過調查才知他早已在1978年過世,其家人為了繼續領取他的退休金,隱匿不報死訊長達30年。之後日本政府檢視全國人瑞紀錄,發現82%的百歲人瑞、約23萬人,其實已故或失蹤。紐曼指出,驗證高齡真實性的困難在於,查驗年代已久的文件,而且文件可能從一開始就登錄錯誤。2008年一份研究顯示,哥斯大黎加有42%的百歲老人,曾在早期普查中謊報年齡;希臘2012年的數據顯示,72%的百歲人瑞不是已過世,就是根本是捏造的。不過,數名藍區研究者反駁紐曼的研究和質疑,強調相關研究均經過「仔細驗證」高齡者的年齡,最久追溯到1800年代的紀錄和文獻。定期低強度運動 擺脫創傷陰霾對於許多經歷重大創傷的人來說,運動或許可擺脫創傷陰霾。日本筑波大學一份研究指出,定期低強度運動有助於消除恐懼記憶,可望應用於治療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成為改善心理健康的新利器。PTSD是一種最常見的壓力誘發型心理疾病,常見的治療方式包括認知行為治療,幫助患者將原本的創傷記憶重新建構為「不可怕」。在此過程中,大腦負責記憶與學習的部位海馬迴扮演關鍵角色,而腦源性神經滋養因子(BDNF)則是海馬迴的重要分子。筑波大學健康與運動科學研究所教授征矢英昭(Hideaki Soya)率領的研究團隊,在過去的研究已發現,低強度運動能夠活化海馬迴、提升BDNF的表現,這次的研究進一步探究,運動是否能減少恐懼記憶,以及此過程是否與BDNF有關。研究人員先讓老鼠形成恐懼記憶,然後接受為期4周的低強度運動,之後觀察其行為,並與未運動組比較。老鼠感到恐懼時會表現出「僵直反應」,實驗顯示,所有老鼠一開始均出現僵直反應,但是有運動的老鼠,後來逐漸變得活躍,而且,無論運動強度高或低,運動老鼠的恐懼記憶消退速度,比未運動組更快;給予運動老鼠BDNF抑制劑後顯示,先前呈現的運動效果完全消失,證明BDNF訊號的傳遞,與恐懼記憶消退有關。這份研究報告在《體育暨運動醫學及科學》(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期刊發表。征矢英昭指出,經歷強烈壓力可能造成PTSD,「經過4周的低強度運動,就能透過海馬迴中BDNF的作用,緩解壓力症狀」,這項研究成果,可望應用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治療,提升心理健康。 前一篇文章 小行星碎片墜落 太空隕石來源找到了 下一篇文章 制定3階段目標 陸2050拚太空一哥 熱門新聞 01結石恐致急性腰痛 好發夏季應多喝水2025.05.0902社論--大罷免、大讓步、大對抗2025.05.0903【草木堪為友】一樹紅艷的行道大使 南洋櫻花羊蹄甲2025.05.1104莊靜君 將台灣書籍推向全世界2025.05.1005學習星雲大師 廣結善緣 布施歡喜2025.05.1106【生活智人135】企業家媽媽 蒙哥馬利 深諳育兒之道2025.05.1007馬祖佛光緣贈《365日》 旅宿願點亮旅人心靈2025.05.0908【女兒的愛】讓我照顧您2025.05.0909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佛教的觀點 看未來的世界 4-42025.05.0910【修行在人間】放下自在2025.05.1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男主內女主外 陸漸接受新趨勢非洲大學生 翻轉外界刻板印象金業管理新挑戰 職場Z世代渴望被重視魚礁搭自主載具 增生物多樣性雞心蛤外殼 發現獨特生技材料星閃新技術加持 大陸火箭發射成本大降 作者其他文章男主內女主外 陸漸接受新趨勢非洲大學生 翻轉外界刻板印象金業管理新挑戰 職場Z世代渴望被重視魚礁搭自主載具 增生物多樣性雞心蛤外殼 發現獨特生技材料星閃新技術加持 大陸火箭發射成本大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