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槐興
百節年為首,農曆十二月三十日,是一年最後的一天。為月窮歲盡之日,去舊迎新之時,稱為「除夕」。
除夕之夜,一夜連兩歲,五更分二年。周處《風土記》說:「蜀之風俗,晚歲相與饋問,謂之饋歲。酒食相邀為別歲。至除夕, 達旦不眠,謂之守歲。」
守歲習俗流傳很早。隋唐時代除夕守歲,就是皇宮燃巨燭、燎沉香,大擺宴席歡宴群臣,宮廷詞人吟詩作賦以為祝賀,極盡奢華。
詩人沈佺期曾寫有〈守歲應制詩〉:「南渡輕冰解渭橋,東方樹色起招搖。天子迎春取今夜,王公獻壽用明朝。殿上燈人爭烈火,宮中侲子亂驅妖。宜將歲酒調神藥,聖祚千春萬國朝。」說明當時盛況。
除夕守歲最重視全家團圓,歷史上也曾有將監獄人犯釋放回家守歲的事。《南史‧謝方明傳》記載,「嘗年終,江陵縣獄囚事無輕重,悉散聽歸家,使過正三日還到……遂竟無逃亡者。遠近咸歎服焉。」
一般人除夕守歲,只要能舉家團圓,敘天倫之樂,或喜或憂、或樂或愁,或對酒當歌嘆人生之短促,或策勵未來盼來年之有成,自然歡欣快樂。但一些詩人墨客則因境遇不同,別有感觸。
《唐才子傳》記載,中唐詩人賈島一生仕途失意、窮困潦倒,卻愛詩入魔,為求佳句苦苦行吟。每年除夕守歲,必取一年所作之詩,置於案上焚香祭拜,口中念念祝禱:「此吾終年苦心也。」祭畢舉杯痛飲,長歌度歲。
詩人韋庄,則是除夕守歲時獨居館驛,孑然一身,枯燈相伴,因而寫下守歲詩〈歲除〉:「我惜今宵促,君愁玉漏頻。豈知新歲酒,猶作異鄉身。雪向寅前凍,花從子後春。到明追此會,俱是隔年人。」道盡異鄉單獨守歲,思親思鄉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