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節探源】除夕守歲

文/胡槐興 |2025.01.24
228觀看次
字級

文/胡槐興

百節年為首,農曆十二月三十日,是一年最後的一天。為月窮歲盡之日,去舊迎新之時,稱為「除夕」。

除夕之夜,一夜連兩歲,五更分二年。周處《風土記》說:「蜀之風俗,晚歲相與饋問,謂之饋歲。酒食相邀為別歲。至除夕, 達旦不眠,謂之守歲。」

守歲習俗流傳很早。隋唐時代除夕守歲,就是皇宮燃巨燭、燎沉香,大擺宴席歡宴群臣,宮廷詞人吟詩作賦以為祝賀,極盡奢華。

詩人沈佺期曾寫有〈守歲應制詩〉:「南渡輕冰解渭橋,東方樹色起招搖。天子迎春取今夜,王公獻壽用明朝。殿上燈人爭烈火,宮中侲子亂驅妖。宜將歲酒調神藥,聖祚千春萬國朝。」說明當時盛況。

除夕守歲最重視全家團圓,歷史上也曾有將監獄人犯釋放回家守歲的事。《南史‧謝方明傳》記載,「嘗年終,江陵縣獄囚事無輕重,悉散聽歸家,使過正三日還到……遂竟無逃亡者。遠近咸歎服焉。」

一般人除夕守歲,只要能舉家團圓,敘天倫之樂,或喜或憂、或樂或愁,或對酒當歌嘆人生之短促,或策勵未來盼來年之有成,自然歡欣快樂。但一些詩人墨客則因境遇不同,別有感觸。

《唐才子傳》記載,中唐詩人賈島一生仕途失意、窮困潦倒,卻愛詩入魔,為求佳句苦苦行吟。每年除夕守歲,必取一年所作之詩,置於案上焚香祭拜,口中念念祝禱:「此吾終年苦心也。」祭畢舉杯痛飲,長歌度歲。

詩人韋庄,則是除夕守歲時獨居館驛,孑然一身,枯燈相伴,因而寫下守歲詩〈歲除〉:「我惜今宵促,君愁玉漏頻。豈知新歲酒,猶作異鄉身。雪向寅前凍,花從子後春。到明追此會,俱是隔年人。」道盡異鄉單獨守歲,思親思鄉之苦。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