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兆貴
說心裡話,剛開始捧讀金庸武俠小說時,只是看熱鬧而已。看得多了才發現,書中智慧很多,可以說是「看得見的江湖人生,道不盡的人生江湖」。即便在武功描述上,也含有許多人生哲理,比如說這「無招勝有招」,就夠你琢磨的了,既可用於競技場上,亦可用於人事應對。
馮夢龍在《智囊》中,講了一個宋太祖趙匡胤「選押伴使」的故事。
南唐有個文官叫徐鉉,博學多才、能言善辯,名聞大江南北。有一年,南唐委派徐鉉為使者向北宋納貢,按照當時外交禮節,北宋要選派一名官員前往迎接陪同,稱為「押伴使」。由於徐鉉名氣太大,北宋朝臣均以辭令不及他為由拒絕,宰相一時也挑不出適合人選,只好前去請示皇上。
太祖說,你暫且退下,我自己來選。過了一會兒,太監出來宣旨,令殿前司抄報十個不識字的侍者名單入內,太祖隨手圈了一個,說這人可以。滿朝官員都很吃驚,宰相也不敢再請示,就督促那人趕緊動身。侍者不明就裡,只能奉命前往。
渡江時,徐鉉口若懸河,詞鋒如雲,旁觀者驚嘆不已,那侍者不識字,雲裡霧裡無言以對,只能諾諾稱是。徐鉉摸不著底細,愈發喋喋不休地賣弄文采,侍者仍舊不置一詞。幾天下來,徐鉉說得口乾舌燥,疲憊不堪,也就不吭聲了。
你看,原本是個大難題,到了宋太祖趙匡胤那裡,卻變得容易多了。當巧辯遇上了拙訥,任你舌吐蓮花,我自一言不發,讓你高深莫測;任你鐵嘴利牙,我自一團棉花,讓你有勁使不上。
這也告訴我們,用人之道在「制宜」,高手眼裡無廢材,真正的武林高手,不需寶刀名劍,摘葉飛花也能傷人,就看你怎麼用了。
趙匡胤的辦法,理論上屬於逆向思惟,戰略上稱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戰術上也算是「無招勝有招」,通俗地說就是「不按常規出牌」。現實生活中,我們習慣了「水來土掩,兵來將擋」的直線思惟。其實,換個角度想想,轉個方向試試,方法就有了。有時,樸拙的辦法更管用。
管用的辦法通常都很簡單,卻不是什麼人都能想到的,問題的關鍵在於能否跳出慣性思考的框框。眼下有個流行詞彙叫「逆襲」,逆襲成功的故事也不絕於耳,反其道而行之為什麼會成功?就是因為逆襲者擺脫了成功學預設的模式,不走尋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