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美懿
泥香味十足的田園生活,常是身處水泥叢林工作者,退休後的理想生活選項之一。本周詩詞賞析課程,內容為陶淵明的詩作《歸園田居》五首,心得分享時,兩班同學不約而同地皆從個人實務經驗進行分享,尤其針對〈歸園田居.其三〉詩裡所言:「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踴躍發言。
發言的同學們,都是退休前即十分嚮往當個「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的快樂農夫;其栽種作物各擇所好,有菜園、花園與果園。
從眸以欣羨地袖手旁觀,到親自進行沃土、撒籽、栽植、灌溉、施肥、拔草、除蟲害等等實務;看著躬耕植作萌芽、抽枝、開花到結果,作物「一暝大一吋」的過程,果真甚具療癒效果,且會令人天天充滿了希望、喜悅與成就感。
惟世間事多是甘苦相伴,農作亦然。不論陰晴風雨,日復一日的實際農務,尤其面對不請自來的頑強雜草,總是拔了又長。雖說現已邁入科技農業時代,但靠人工拔雜草,畢竟還是有著環保又健身的優點,除草,幾乎成了同學們最感煩瑣的田事。僅稍懈怠月餘,原本「帶月荷鋤歸」的閒適畫面,便被草盛豆苗稀的景況給馬賽克了。
聽著大家快樂地各自表述務農心得,未有躬耕經驗的我,只好分享自己的心耕體驗。自幼即奉父母教示「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觀念,自然也就選擇透過每日閱讀書報、誦吟詩詞與運動,來日理心荒穢與培養心田富美。課程最後,大家取得一致結論,即是:不論是要拔掉田園雜草,或是鏟除心間亂草,持之以恆的毅力,是最重要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