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遠炫
從中原撤回姑蘇城的吳國大軍,遭到勾踐痛擊,但或許是自認實力還不足以消滅吳軍,勾踐在獲勝後仍留給夫差一線生機。然而在失去了伍子胥的勸諫與太子友的建言後,面對太宰伯噽與美人西施,夫差提不起當年不忘父仇的決心竟讓士兵休整回鄉。只不過,他接下來要面對的是「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越國,想要稱霸中原,就要把橫在中間的大石頭吳國移開。
不等夫差完備軍隊,勾踐這次決心徹底殲滅吳國。越國在勾踐積極復國下,凝聚了前所未有的向心力;反觀缺乏鬥志的吳國,就像一隻戰敗的公雞,垂頭喪氣。吳、越兩軍在笠澤江大戰,分勝負也分生死,善於釀酒的越國,將多年釀造的紹興酒全倒進江裡,勾踐帶著大軍痛飲江水,豪情萬丈。最終夫差困守姑蘇城,勾踐拒絕了他的求和,夫差自知死後無顏見伍子胥,只能掩面自盡。
誰想到,句踐復國成功日,竟然就是他大殺功臣時。昔日,他曾屈辱地親嘗夫差糞便,口腔因感染產生臭味。文種、范蠡等臣子回到越國後,便命人尋找江南盛行的岑草(魚腥草、蕺兒菜)。這種草本是越國人缺乏食物時才會去找來吃的野菜,不好吃且有臭味,范蠡要勾踐身邊的人吃岑草,嘴巴也跟著臭臭的,這樣句踐的口臭就不會那麼明顯了。
然而等到勾踐復國之後,百姓把昔日吃的岑草當成祭品放上桌,他可就不樂意了,命人把岑草撤換下來。范蠡很了解勾踐,對文種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勸他趕快離開勾踐,免得遭到殺害,因為他們知道太多勾踐的黑歷史了;甚至還用面相解釋,勾踐脖子長、下巴尖,鼻帶鷹勾,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安樂。但文種卻認為,勾踐不會背棄與他同生共死的臣子。
范蠡逃離越國之後,勾踐對文種說:你有九種消滅吳國的對策,現在只用了四種就滅掉了吳國,剩下的,就請到地下跟先王說吧!文種這時才知范蠡的觀察是正確的,雖然不甘心卻也無可奈何,只能含恨而死。
浙江人相信,錢塘江洶湧的前浪是伍子胥的冤魂,跟隨的後浪則是文種的冤魂,悲泣著君主的不仁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