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均
媽媽生下我時,爺爺幫我取了第一個名字。媽媽離婚後,幫我改名,說爺爺取的那個名字不好,會讓我待不住家裡,新名字中間有個「家」字,是媽媽期待我能跟她一起守護新家。
後來,媽媽有個到日本發展的機會,遂把我託付外婆,直到專科二年級,媽媽才返台做生意。剛重逢時,我們母女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媽媽忙著剛起步的事業,而我也經常不在家,避免跟媽媽碰面以減少磨擦,名字的「家」好似起不了什麼作用。
等到專科畢業,在社會大學歷練幾年,稜角漸磨圓,但談了幾場戀愛都無疾而終,媽媽又將念頭動到改名上,說原本的名字對我婚姻不好,改個有「慧」的,盼我在情字這條路上不要走得那麼坎坷。當時,我還不能了解媽媽的用心,只在內心忿忿的想:「愛改您就去改,隨便您啦!」
從自己也成了母親後,撫養女兒的經歷,就像拿著照妖鏡啊!女兒的回嘴頂撞,如醍醐灌頂,讓我不禁回想:「我以前也是這麼跟媽媽說話的嗎?」幾回和女兒過招,一邊比對,心境漸漸改變,才發覺,原來,身為一位母親,心心念念的不就是希望孩子能過得比自己好嗎?如今,媽媽已屆耳順之年,趁她身體仍硬朗,我們時常結伴出遊,我陪媽媽出門踏青,與她聊天,回報她當年的用心良苦,並彌補我們缺席彼此生命的那段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