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兆貴
春秋末期,越國大夫范蠡功成身退,輾轉來到陶邑(今山東定陶)經商,歷艱辛三次致富,均散財於民,人稱商聖陶朱公。司馬遷評價他「三遷皆有榮名,名垂後世」。
在《史記‧勾踐世家》中,司馬遷也記載了「范蠡失子」的故事,被馮夢龍收錄在《智囊全集》裡。
范蠡因次子在楚地犯事被拘押,就備下贖金,擬派小兒子前往探視,並透過老朋友莊生從中斡旋搭救。長子一再請行,范蠡不肯。長子認為父親派小弟而不用他,顯然認為自己不肖,不配擔當長子的責任,便欲自盡。母親見狀,極力從中勸諫,不得已,范蠡只好派長子前往,並囑咐說,到楚地後就把贖金交由莊生處置,萬勿自作主張。
范蠡長子遵囑前往拜會莊生。莊生說,你趕快離開不要停留,即使令弟開釋,也不要問為什麼。長子應諾離去,卻用自己攜帶的備用資金,藏身在當地一位貴人家裡等消息。
莊生固窮,但素以廉直為人尊重,楚王以下的人都以老師的禮數來敬事他。范蠡送來的消災之資,他本無意收受,想等事成後如數歸還,然而范蠡的長子不解其意,以為他也沒啥過人之處。
莊生找了個機會入宮晉見楚王,說某星宿於楚國不利,唯修德可解。楚王一向信任莊生,立刻派人封閉府庫。楚國那位貴人聞訊對范蠡長子說,楚王將要大赦了,因為他每次大赦必封府庫。范蠡的長子認為,既遇大赦,二弟自然會釋放,那一千兩黃金不就白送了嗎?於是又去見莊生,把黃金要了回來。
此舉讓莊生備感羞辱,於是入宮見楚王,說大王欲行大赦以禳解災星,但外頭卻傳言您這是為了開釋范家獲罪的公子,並非體卹楚國的民眾。楚王很生氣,下令殺了范家二公子後再頒布大赦令。這樣一來,范蠡的長子只能運二弟的屍體回家了。
救人不成,反倒遇害,讓范家老少及鄉人都很哀傷,范蠡卻很坦然。他說,長子並不是不愛弟弟,只是因為從小和我在一起過慣了苦日子,所以特別看重和珍惜錢財;小兒子生下來就過富足的生活,哪裡會感受錢財來之不易?我派小兒子去,就是因為他能不惜代價救哥哥,而長子卻總想著省錢,落得這個結局並不奇怪。
做人不能不算計,但又不能算計過度。范蠡的長子因惜財而失去弟弟的故事告訴我們,該花的錢要捨得花;只顧眼前不顧長遠的儉省,有可能付出更大代價。
儉的本義是自我約束,諸葛亮在〈誡子書〉中提出的「儉以養德」,其內涵不單是物質層面的節制,更多是指簡樸的生活方式,是精神層面的修身養性。受斂財欲望支配的儉省,不但不能養德,而且還會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