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游魚大探索

文/林育安 |2024.12.27
350觀看次
字級
圖/克拉克
圖/克拉克

文/林育安

小朋友,你看過水中大批魚兒群游的景象嗎?那麼你知道為何魚兒要聚在一起游?現在我們,就讓我們一起來探索吧!

生活於淡水、海水與介於兩者之間的廣鹽性魚類,幾乎有一半以上的魚類具有成群結隊群游的習性。群游是指必需要有3隻以上的魚類一起游,才能稱為群游,例如沙丁魚、竹筴魚,而蝴蝶魚則是2隻一起出雙入對的游行,此種情形則不是群游,而是稱為配對游。群游的魚群有些是由同一種類的魚群所組成,但是也有些是由不同種類而體型大小相當,或是體表色彩相近的魚群相聚集在一起所組成,例如鸚哥魚科的小魚、隆頭魚、蝴蝶魚等。

群游出行 降低被捕



一般在自然界中的生物,為避免處在被獵,大部分都會以群體活動方式生存,例如麻雀、羚羊或斑馬等。然而,魚類也不例外,當魚1隻單獨游時,相對地被獵捕的機會極高;群游時,由於魚群數量多,相對地可以降低被獵食者捕獲的機率。

此外,還有警戒的作用。當有獵食者接近時,群游中的魚有些會警覺到並發出警訊,讓群游的魚彼此知道有危險並相互傳遞訊息,可以提高逃脫與躲避被獵物捕抓的機會。例如珊瑚礁上的天竺鯛與擬金眼鯛,於白天休息時就會聚集在一起,並且彼此照應發揮守望相助的精神,當感覺有任何危急時,就會發出警訊通知彼此並快速逃離。

群游魚群範圍的大小並不是都一樣的,會依狀況的不同,以及魚群個體間的距離,而有所改變。例如當群游魚處於警戒與被獵食的狀態時,則會縮小魚與魚個體之間的距離,魚群會呈現比較密集的狀態。當魚群是處於覓食的狀態時,則會拉大魚與魚個體之間的距離,魚群會呈現比較分散的狀態。

群游魚相對地比單獨游的魚,可增加覓食的機會,許多中上層以浮游生物為食的魚類,則多會以群游的方式以增加覓食的機會,例如秋刀魚或鯖魚,而蝴蝶魚、刺尾鯛及隆頭魚有時也會隨著板機魨一起游,當板機魨翻動底質以覓無脊椎動物時,牠們就可以在旁邊趁機覓食一餐。

虛張聲勢 偽裝欺敵



另外,群游有虛張聲勢、偽裝欺敵,以達到共同防禦獵食者的作用。魚單獨游動時,體型面積較小,易遭受其他體型比牠大的獵食者獵捕;若眾多的魚群游在一起的話,可增大群游魚的體積,如同一個大型的巨物。例如鰻鯰群游時,會形成一個大球狀稱為「鯰球」。因群游魚的體積較大,捕獵者可能會被嚇到而不敢攻擊並且游走。

群游魚於游動時,會隨時做不同的魚群型態變化,此變化情形可使獵食者眼花撩亂,並分散與削弱注意力,降低被捕抓獵食的風險。

在正常的情況下,扮演獵食者的魚類例如沙魚或鮪魚,往往都是單獨游動,但是當牠們要進行獵食時,會採取群游的方式,圍捕獵物以增加獵捕的機率,可節省體力與能量的消耗,當一大群的魚聚集在一起形成群游魚游動時,相對地可以減少水的阻力。

便於聯繫 繁衍後代



洄游性的魚類例如鰻魚、銀花鱸魚或鮭魚等,則會以群游的方式聚集在一起並且彼此間相互的連繫,共同定向且迅速又準確的找到洄游的路線。

魚群游還有一個用途,就是增加繁衍後代的機會,魚若單獨游動,當到了繁殖期,在廣大的水中不易找到同類,將會錯過良機繁衍後代的機會。當魚聚集成群游動時,於繁殖季節就能隨即找到同類異性以進行繁衍後代,增加後代的數量避免滅絕的危機,例如鮭魚、鱸鰻、鯖魚。

經由以上所述,相信我們對於魚為何要群聚一起游動,應該有所認識與了解,在生活周遭的事物,我們若能慢慢品味觀察,從中可得到許多的樂趣。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