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腳養生促進循環 護心改善手腳冰冷

 |2024.12.26
718觀看次
字級
泡腳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手腳冰冷狀況,有益心血管健康圖/123RF

【本報台北訊】冬天天冷,老人家容易氣血循環不良,導致末梢神經血管阻塞,進而手腳冰冷,小心血壓升高、心臟不適,甚至引發心肌梗塞、中風、猝死等危險。中醫師建議,可以「泡腳養生」,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手腳冰冷狀況,有益心血管健康。

新光醫院中醫中心主治醫師黃奎祐說,老人家血管彈性較差,影響肢體末梢的血液循環,容易手腳冰冷,體溫調節功能可能也不好,適應室外溫度變化能力變差,特別是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病史者,引發心肌梗塞、中風、猝死的風險更大。但現在一般人常有三高問題,若攝取過多膽固醇累積在血管管壁,阻塞後也會增加心腦疾病風險,不可不慎。

根據中醫理論,「泡腳養生」有益健康。黃奎祐說,中醫認為腎主水,心主血脈,泡腳為溫補腎陽、腎氣,可以調節臟器,讓心臟運行更穩定。另,腳底是經絡交會的地方,中醫說「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血液循環是由氣來推動,泡腳時,溫暖了腳底的湧泉穴、腳踝的太溪穴疏通經絡,這兩個穴道有「菩薩的藥穴」之稱,以促進氣血流通,避免心肌梗塞、腦中風。

泡完後喝溫水

補充流失水分

黃奎祐說,泡腳水溫應保持在攝氏四十度,不要太燙,避免燙傷皮膚,泡腳時不要在空腹、吃飽後、運動後,因泡腳時氣血集中在腳部,運動後泡腳可能會引發頭暈,而空腹或吃飽後泡腳恐造成消化不良。建議泡腳應於飯後一小時,或睡前泡腳也有幫助安神的效果。

黃奎祐說,泡腳約一周二至三次,每次十五至二十分鐘,水的高度到小腿一半;俗話說,小腿是人體的第二顆心臟,促進血液循環,有助心臟健康,但注意泡腳時不要流太多的汗,中醫說「汗是血之液」,流汗過多,身體反而愈泡愈虛,容易出現胸悶、喘不過氣。泡完腳後應喝杯溫開水,補充流失的水分,但孕婦、糖尿病患、足部有傷口的人、正在進行化療的癌症患者則不建議泡腳。

搭配足部按摩

幫助淋巴回流

泡腳時,依想要的效果可添加中藥或精油,如艾草有溫經、驅寒、除溼功效,適合體質為寒性或手腳冰冷的人;紅花則能活血化瘀;生薑可促進血液循環、驅寒暖身,適用感冒、受風寒的人;桂枝能溫陽、疏通經絡。

精油可以添加薰衣草精油,以舒緩及放鬆神經,若神經過於緊繃,容易增加心臟負擔,適時地放鬆神經,讓心神安定下來,可以減少心臟負擔;迷迭香精油能活血化瘀、提神醒腦、舒緩精神疲勞、改善注意力不集中;茶樹精油可以抗菌、消炎,而玫瑰花瓣可以疏肝解瘀、活血養顏,菊花瓣為清熱解毒、清肝明目,適用於肝火旺盛、眼睛容易疲勞的人。

另外,泡腳時搭配足部或腳底按摩,是否保健效果加乘?黃奎祐說,如果泡腳時搭配腳部、小腿的按摩,「當然會更好」,可以幫助淋巴回流及改善血液循環,按摩時不用針對那一些穴位,可以從腳底的中心點開始向外擴散,把整個足部、小腿按摩一遍,這是最好的方式,對於保健有加乘的效果。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