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瑞麟
開車回家的路上固定聽廣播,這天節目主持人、知名心理諮商師訪問一位來賓,訪談的主題是:「取悅與喜悅」。
來賓說他常常需要演講,也很喜歡演講,但每次演講都很緊張,因為他很在意台下觀眾的反應,如果接受度高,反應熱烈,他一整天便會很喜悅,因為觀眾喜悅,有所得,他也同樣有所得。來賓又說,他之所以緊張,是因為他一直想取悅觀眾。曾經看過心理學家說,取悅是一種撫慰,帶來安全感,源於內心的空乏和恐懼。後來有人告訴他:「你能夠去演講,表示你有特殊的專業可以貢獻給觀眾,你不用取悅觀眾,那些觀眾聽你演講是一種福報。」
主持人反饋表示不同意,她說她常常看到許多講者或老師完全不在意觀眾,用他自己喜悅的方式講述自己想要講述的內容,枯燥冗長,台下睡成一片。主持人說她也常演講上課,但她沒辦法忍受這樣的狀況,所以取悅觀眾是必要的。
以上可不可以解釋成,有些人的「喜悅」需要靠「取悅」來獲得。同樣的,是不是也有人天生是被喜悅者,不需要靠取悅別人,就活得自在。我的喜悅是天生自然還是靠取悅而來的呢?我是取悅者或是被取悅者?我是喜悅者或是被喜悅者?又或我是被喜悅者卻無人可以取悅?
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取悅者與被喜悅者經常互換角色。例如在職場,你是員工,你應該就是取悅者,一回到家,你變成老太爺,是被服侍的喜悅者。而在餐廳,你是客人,你就等著被取悅。當然,也有人一直都是取悅者,這種人是不是自卑到了極致?
聽著廣播,我悲傷起來,我幾乎就是來賓說的那種取悅者,極度自卑。但是來賓又說了,取悅是外求,外在的回應無法控制。但發自內心的喜悅是內求,分享當下的喜悅,是愉快的。所以,我們可以不必是取悅者,而是要自省,分享的當下是不是喜悅的。如果我的快樂,能夠讓別人也快樂,就是最好的結果。這樣一想,我似乎又安心許多。
到家前,我一直在思考:我的喜悅是不是別人要的喜悅?我平常很少探掘內在意識與行為方面的問題,沒想到聽這一段廣播,讓我從另一個角度看見自己。我為此而感到喜悅,直到聽到一長串尖銳的汽車喇叭聲。喔,綠燈已經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