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立法院7月決議公糧價格漲5元,農業部不同意,引發反彈,農業部昨天公布公糧收購調整措施,只提高輔導收購價1.5元,預計每年預算增加8億元,明年第1期作適用。但學者質疑,增加的經費和公糧要怎麼處理?是政府要規畫與面對的問題。
根據統計,繳交公糧稻農僅占國內整體3成,其餘均走向民糧市場,目前乾穀計畫收購價每公斤26元、輔導收購價每公斤23元、逾糧收購價每公斤21.6元。
農業部長陳駿季昨天公布「糧食產業全面升級計畫」公糧收購調整措施,每公斤計畫收購價維持26元,但1、2期作每公頃收購量由原本2000公斤、1500公斤,提高到3250公斤和2500公斤。
都繳公糧 農會:恐會爆倉
另為達到支撐糧價,輔導收購價提高每公斤1.5元,為24.5元,餘糧收購價每公斤21.6元維持不變,但第1、第2期收購數量每公斤由2000、2400公斤下降為400和300公斤。調整後,交公糧稻農年收入相當每公頃增加2萬元,每年預算增加8億元,1年糧食產業全面升級計畫總體經費約57億元。被問到調整方案和立院主決議有落差,陳駿季表示,會盡可能向立委說明。
芬園鄉農會總幹事黃翊愷表示,如果大家都改繳公糧,糧倉會爆倉;富里鄉農會總幹事張素華則說,當稻米生產過剩又提高公糧收購價,會造成一窩蜂的種植,反過來會衝擊到整個產業鏈,農業部這次作法,予以肯定。
逢甲大學國貿系教授楊明憲表示,本次直接提高輔導收購價,會讓市場價格跟著上漲,有照顧到農民收益,計畫收購量的增加對農民收入也是有幫助,且這次調整不只考量稻米產業,也有提高轉作休耕等獎勵,目前來看仍有維持現階段的生產結構,也盡量不讓農業資源過度集中稻米產業。
經費來源 學者:要先規畫
但楊明憲提醒,雖然本次精進計畫確實能提高農民收益,不過,之後每年增加的經費從哪來?是否排擠其他農業發展預算?增加的公糧要怎麼處理?這些都是政府要規畫與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