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 Quicker
台灣2大學團隊研發外骨骼穿戴輔具Quicker,透過輔具搭配AI演算法,提供行走的助力。圖/資料照片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人工智慧(AI)正以驚人速度發展,滲透到我們生活各層面,手機、家電、生成圖片,連開車都不成問題;南韓高等科學技術研究院(KAIST)簡稱ExoLab的外骨骼實驗室(Exoskeleton Laboratory)團隊,研發一款輕量「穿戴式機器人」,透過AI運算,能自行走到身障者面前,自動扣在使用者身上,進而協助使用者行走、避開障礙物和爬階梯。研究團隊指出,受到電影《鋼鐵人》啟發創作理念,期盼讓AI幫助更多人能重新「站」起來。
KAIST團隊成員、半身癱瘓的金昇煥(Kim Seung-hwan)示範這款機器人,如何協助他以每小時3.2公里速度行走、爬樓梯,以及側過身來一步步坐到長椅上,與正常人相當。
他說:「無論我人在何處,即使坐在輪椅上,它都可以靠近並協助我站起來,這是它最與眾不同的功能之一。」團隊目標是創造一款可以無縫融入身障人士生活的機器人。
同為KAIST成員的朴正洙(Park Jeong-su)說,電影讓他深受啟發,「看完《鋼鐵人》後,我心想著,要是機器人能在現實生活中幫助人們就太棒了。」
鏡頭、感測器 補強欠缺能力
這款鋁鈦合成的外骨骼穿戴輔具名為「WalkON Suit F1」,總重量達50公斤,由12顆馬達驅動並模擬人體行走時的關節運動,有自主控制重心功能。為確保使用者行走平衡,機器人的腳底和上半身裝有感測器,每秒可監測1000個訊號,預測使用者打算做什麼動作,輔以完成。
機器人前側的鏡頭與人類眼睛功能相同,可以分析周圍環境、鑑定樓梯高度,並偵測障礙物,藉此彌補身障人士所欠缺的感官能力。金昇煥說:「我想告訴兒子……我想與他共享各種不同的經歷。」
國際輔具競賽 探索AI新可能
金昇煥穿戴WalkON Suit F1,在日前舉辦的2024「生化人奧運會」(Cybathlon 2024),於外骨骼穿戴輔具類別獲得金牌。這場競賽是由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舉辦,為每4年舉辦一次的國際性輔具競賽活動,焦點其實與體育較無關連,而是透過生物手臂、機器腳等科技,探索AI輔具能幫身障人士做什麼?
今年賽事台灣也沒有缺席,台北醫學大學與台北科技大學團隊合作研發外骨骼穿戴輔具Quicker,可幫助下肢無力的患者,透過輔具搭配AI演算法,提供患者行走的助力。
另一方面,AI也縮短行動不便者對各項運動的距離,加拿大戶外品牌Arc'Teryx打造「MO/GO登山褲」,配備穿戴式機器人,可以預測、協助使用者的移動,當穿著者爬上坡時,它可以使腿部肌肉增強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