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振藩
約莫一甲子前,家住台灣中部的員林及霧峰的司法新村。當時鄰居之間,經常互習廚藝,常有新玩意兒,聊供餐桌所需。
印象最深刻的,乃包子和饅頭,家中所製作的,確為料實雋品,逢年過節時每大量製作,吃得不亦樂乎。等到假期結束,家母便會換個花樣,先將饅頭切片,再抹上奶油,或者用些白糖或煎或炸,酥香無比。在年幼的心目中,這絕對是個美味,入口就停不下來。
「酥瓊葉」是蒸餅的再製品。依《素食說略》的講法:「以發麵蒸之,曰蒸饃,俗稱饅頭……以發麵實蔬菜其中蒸之,曰包子,古稱饆饠,亦呼饅頭。」只是這道菜點,是用無餡饅頭做出來的,如此才會美觀好味。
基本上,饅頭為中國主要食品,有時也作點心。北方尤其如此,乃用發酵麵團做成半圓形蒸製而成。
其製作歷史久遠,可追溯到三國時代。宋人高承《事務紀源》略記:「諸葛亮南征,將渡瀘水,土俗殺人首祭神,亮令雜用牛、羊、豕肉包之以麵,象人頭代之,饅頭名始此。」
另,明人郎瑛《七修類稿》則稱:「饅頭本名蠻頭。」是以古稱為蠻頭,而當時的饅頭,不光有肉餡,且個頭很大,像煞了人頭,實不敢想像。
饅頭的功用,原先充作祭品,裡頭有包餡,並在三春之際製作。晉人束晰〈餅賦〉寫道:「三春之初,陰陽交至,於時宴享,則饅頭宜設。」冬屬陰,夏屬陽,在此三春之初,舉行宴會祭享,陳設著包餡饅頭,祝禱一年順利。聯想到蜀軍回師時,正在此三春之初,實具有特別意義。
另有一種說法,謂「炊餅」亦饅頭,這個有待考證。
宋人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後集〉載:「《上庠錄》云:兩學公廚,例於『三八』課試日設別饌,春秋炊餅,夏冷淘(涼麵),冬饅頭,而饅頭尤有名。」
意即中央政府的學宮,於每個月的初八、十八、二十八三日,都要舉行一次考試,謂之「三八」。廚房按例加餐,而饅頭滋味最佳。這可是有典故的,北宋太學製作的「太學饅頭」,宋神宗嘗罷大為滿意,稱之為:「以此養士,可無愧矣。」
話說回來,胡仔將「炊餅」和「饅頭」並提,足見它們非一物。個人淺見,古代的炊餅顯然沒有餡,而饅頭是有餡。這和目前在台灣,無餡者稱之為饅頭,而有餡的則統稱為包子,倒是異曲而同工。
不過,長江下游地區,包括江南在內,不論有餡無餡,一概稱做饅頭,諸君一時不察,或許會誤會哩!
林洪以「酥瓊葉」為題,云:「蒸宿餅,薄切,塗以蜜,或以油,鋪紙地上,散火氣。」這是它的作法;能夠「止痰化食」,此乃食療功能。至於「削成瓊葉片,嚼作雪花聲」,形象具體明白,富有不盡詩意,取此以為菜名,果然高人一等,愈吃愈有味兒。
南宋詩人楊萬里〈炙湯餅〉一詩云:「圓瑩僧何矮,清松絮爾輕。削成瓊葉片,嚼作雪花聲。炙手三家市,焦頭五鼎烹。老夫飢欲死,女輩且同行。」將烤饅頭片娓娓道來,寫得淋漓盡致,莫道肚子餓極,拈此細細品享,接二連三不停,也是人生一樂。
附帶言之,有謂北宋稱蒸餅為「炊餅」,實為避宋仁宗趙禎之名,與是否包餡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