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榮譽教授)
上上周結束了前一系列文章,上周正準備寫新的系列時,十二月四日驚聞瓊瑤女士在家中燒炭自殺的消息,當天下午收到南華生死學系博士班同學女滿用Line傳給我兩則新聞和一則感言。隔天(五日)二弟開憲用Line傳來瓊瑤的遺書,問我的看法;我回覆說,瓊瑤此舉極不明智,而且誤導眾生,二弟回訊希望我寫文章導正。
同日台大孫效智教授也用Line留言,特別談瓊瑤自殺一事,他說有人很反對「輕生」這個說法,不過瓊瑤的自殺不是值得鼓勵的事,希望我從生命教育的觀點,以我的說法針對此事做一些回應。因為這些因緣,所以從上周起,我就以〈有感於瓊瑤女士辭世的生命省思與對大眾的衷心建言〉為題,撰寫這一系列文章。
【慧開按:「輕生」一詞是「自殺」的委婉說法,不過「輕生」一詞語意含糊,不夠明確也不夠精準,因為「自殺」有各種不同的原因及理由,也有不同的方式,不見得就是單純的「輕視生命」,故無法用「輕生」一詞來涵蓋。以瓊瑤為例,她在遺書中表達了要自主選擇死亡的方式,強調不願成為插管維生的臥床老人,還特別錄製了告別世間的短片,她絕對不會自認為是「輕視生命」。】
瓊瑤自殺後的媒體反應
瓊瑤以燒炭方式自殺身亡,消息傳出自然引起社會大眾的震驚,也引發大眾輿論的關注。經查閱了一些媒體的報導,有如下的訊息及評論:
瓊瑤在新北市淡水住家辭世,她在遺書中表達了對自主選擇死亡的看法,強調不願成為插管維生的臥床老人,並希望家人和朋友不要為她的離去感到悲傷。
標題:瓊瑤「翩然離去」告別,再倡尊嚴死.讀者感慨:連離去方式都非常瓊瑤。許多讀者感慨,瓊瑤連自己離世的方式,都充滿了她作品中的詩意,稱她「翩然離去」。
標題:「她的人生就是戲」.文化界人士悼念瓊瑤:她教我們如何愛與掌握死。瓊瑤辭世,文化界人士紛紛哀悼,指她「教會我們如何愛,又如何掌握死亡」。【慧開按:如此過度美化瓊瑤的自殺,這是頗為嚴重的社會警訊。】
然而,部分醫師和專家對媒體和公眾過度渲染和美化自殺行為表示擔憂,呼籲大眾不要過度美化「翩然離去」的描述。
此外,瓊瑤女士的離世也引發了對長者自殺問題的關注。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指出,台灣六十五歲以上長者的自殺率為各年齡層之最,呼籲社會大眾正視長者輕生問題,並提醒注意情緒低落、談論死亡等六大警訊,以便及時提供適切協助。
總而言之,瓊瑤的自殺在社會引發了廣泛的討論與反思,從她對於所謂「生命自主」的選擇(當與不當,見仁見智,引發爭議),到社會對長者心理健康的關注,均成為熱議話題。
根據目前的訊息資料,大部分的社會反應是對瓊瑤離世的哀悼,以及對其生命選擇的尊重,但確實也有一部分人對其自殺行為提出批判或擔憂,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自殺行為的過度美化
一些醫療與心理健康專家認為,媒體對瓊瑤「翩然離去」的描述過於浪漫化,對於處於心理困境的人,可能產生不良影響。他們擔心這樣的報導可能會間接促進模仿行為,尤其是在高風險的長者群體中。
二、對長者心理健康的忽視
一些專家批評社會未能正視長者心理健康問題,認為瓊瑤的離世反映出對長者孤獨感和無助感的忽視。他們呼籲應加強對長者的心理支持與照護,而非單純接受輕生行為。
三、對生命價值的看法
少數保守觀點認為,無論情況如何,自殺行為本質上是對生命的否定。他們強調,應更多地鼓勵積極面對生命挑戰,而非選擇自我結束生命。
儘管有這些批判意見,整體輿論對瓊瑤的自主選擇,保持了相對尊重,更多聚焦於她對所謂「生命自主」的思考和影響力。某些媒體還談到,有人指出瓊瑤的自殺與「安樂死」(即「醫療協助下的死亡」)存在本質區別。批評者認為,將其自殺行為與安樂死混為一談,可能誤導大眾對安樂死合法化議題的理解。
這樣的報導等於是藉機為「安樂死合法化」鋪路,也是在誤導大眾,讓我深感不安。就我對歐洲「安樂死」與「醫師協助的自殺」之研究與理解,瓊瑤的自殺與「安樂死」並無本質的區別,而且「安樂死」也並非「醫療協助下的死亡」。從佛教的觀點來看,一期生命有更好的謝幕方式,無論是自殺、安樂死,還是醫療協助下的死亡,都是很愚蠢的死法。
下周將針對瓊瑤的自殺,做進一步的分析與省思。(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