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科學》(Science)期刊近日發表的一項研究揭露,全球近300萬條河流的下游流量正快速減少,過去35年,將近一半的下游河流水量逐年下降。這一變化對飲用水供應及洪水風險帶來嚴峻挑戰,科學家呼籲各國正視淡水資源危機。
這項研究結合衛星資料和電腦建模,繪製過去35年來全球河流的每日流量,驚訝地發現世界上最大的下游河流中,有44%的水量每年都在逐步下降。
以非洲第2大河「剛果河」(Congo)、南美洲的「拉布拉河」(Plata)、身兼亞洲第1和世界第3長河的「長江」為例,這些河流的水位都出現顯著的逐年下降。
淡水短缺 威脅人類生活
主導研究的辛辛那提大學水文學教授馮冬梅(Dongmei Feng)表示,人類活動與化石燃料使用引發的氣候變遷,改變了全球降雨模式並加速融雪,是導致河流變化的主因。
報告指出,下游河流水量的大幅減少,意味著可供人們飲用、澆灌農作物和維持牲畜的淡水正在減少。水流較慢也代表河流移動導致泥土和小岩石組成沉積物的現象正在變小,這將對下游產生巨大影響,因為沉積物對於形成河流三角洲至關重要,而三角洲則為陸地提供了應對海平面上升的天然保護。
與此同時,上游河流水量的增加,則是因為全球暖化導致許多山區加速融雪。更快的水流雖然可以產生一些積極的影響,例如:為魚類提供營養並幫助牠們遷徙。
但上游水量的增加也將帶來問題,因為更快的水流可能會對喜馬拉雅山等地區的水力發電計畫「造成意想不到的影響」,更多的沉積物會被輸送到下游,這可能會堵塞基礎設施。此外,它還可能加劇洪水災害,研究顯示,35年來上游小河流的洪災數量增加了42%。
研究合著者、麻薩諸塞大學教授格里森(Colin Gleason)指出,此研究是目前最全面的全球河流流量分析,揭示了水資源管理的迫切性。
制定對策 挽救水源問題
英國雷丁大學水文學教授克洛克(Hannah Cloke)雖然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但她表示,一些最致命的洪水並不一定發生在人們想像的下游大河流上,「相反,它們與上游甚至經常乾涸的河流相連,這些河流會突然充滿大量的水,並威脅人類、動物及建築物。」她強調,深入分析河流流量變化的成因,並制定應對策略,是應對淡水危機的關鍵。
這項研究為全球敲響警鐘,氣候變遷正逐步威脅淡水資源供應,各國需採取行動,加強水資源管理及環境保護,以應對這場日益迫近的全球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