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不少民眾通勤喜歡聽音樂,但長期佩戴耳機恐導致聽力受損,醫師提醒,成人聽損若忽視,老了可能增加腦部退化風險,視狀況不同,可簡易治療、戴助聽器或裝電子耳來改善聽力。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耳鼻喉頭頸部資深主治醫師林鴻清提醒,聽損又可分為嬰幼兒先天聽損者、成人後天性聽損者兩大類型;有些病患可以透過簡易的治療恢復,有些須利用助聽器放大聲音,有些則需要透過電子耳來改善聽力。
高噪音常戴耳機
暗藏聽力危機
林鴻清說,新生兒若具有先天性聽損,將嚴重影響語言學習及腦部發展,台灣新生兒聽力篩檢覆蓋率高,多半在出生三到六個月就能確診,他所收治個案中,許多聽損兒因早期治療,表現跟一般正常孩童無異;還有一名現在高二升高三的聽損少年,開刀加上復健良好,日前還獨自帶著雙聾父母到日本旅遊。
至於成人後天性聽損者,最大影響就是口語人際溝通障礙,增加憂鬱、認知能力下降(失智)等風險。林鴻清曾收治一名六十多歲女性個案,在朋友陪同下來就醫,原本無法與人溝通,評估後接受置放電子耳,手術當天就能與朋友聊天,如重獲新生。
林鴻清指出,可能導致聽力損害的原因,包括老化、中耳炎惡化、耳毒性藥物等,其中特別要注意的是噪音性聽損,除了長期暴露高噪音工廠,隨科技進步,捷運上常可看到民眾戴耳機聽音樂,若長期佩戴暗藏聽損危機。
60歲婦戴電子耳
恢復正常溝通
對於使用助聽器無法有效改善聽力的重度至極重度聽損者,可以評估是否適用人工電子耳,林鴻清指出,曾有位六十多歲的女性,本來聽不清楚朋友講話,直到自費安裝人工電子耳後,當天就可以和朋友正常溝通,患者認為相當值得,臨床端則期待,健保給付成人裝置單側人工電子耳。
林鴻清表示,人工電子耳的組成有內、外兩大部分,內部分是接受器與聽神經傳遞電極;外部分是線圈與聲音處理器,作用是藉由外部懸掛在耳後聲音處理器的麥克風接收聲波,經線圈傳送訊號至埋於內耳的接收器,由電極直接向聽覺神經傳遞訊號,繞過內耳喪失功能的部分以建立聽覺。
植入人工電子耳前,要進行聽力檢查、助聽器效益驗證、語言能力評估、影像學檢查與社會心理評估,不過,也並非所有患者都適合安裝。林鴻清說,聽神經缺損或萎縮、中樞的聽覺認知系統受損、植入耳的外耳或中耳感染、鼓膜穿孔就不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