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城鄉】台北植物園方舟溫室群

文/丹青 |2024.12.04
874觀看次
字級
生態綠坊的三角玻璃帷幕。圖/丹青
AR公共藝術──虛擬「植物元」。圖/丹青

文/丹青

近年來到台北植物園散步時,看到原來的圓頂溫室園區,已變成一座前衛科技、貌似太空船又有遊樂園般彎曲旋梯的景觀設施,原來是因應「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設立的「方舟溫室群」。

台北植物園自日據時代開始,就設有中央圓頂溫室、六角形溫室及蘭房等,都曾在上世紀六○年代改建過(腊葉館旁後來建有台灣地名植物溫室)。溫室的功用,在於保育、栽培一些生存在高山或熱帶雨林等不同於亞熱帶溫、溼度的植物,以及不耐都會陰溼、燥熱、空汙等環境侵襲的嬌貴珍稀植物。故溫室中的空調、溼度及植栽方式等,都要視不同植物的環境需求而設定。

為因應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台北植物園除拆掉老舊中央圓頂溫室,新建玻璃帷幕,並以新進科技方式掌控的「生態綠坊」為主,翻修原有的六角形溫室及蘭房等設施,組成了方舟溫室群。

新的生態綠坊,由田中央建築事務所結合植物、生態學家一同規畫設計,於一九一九年開始施工,一九二三年底開放戶外參觀。智慧型的環境控制,除了合宜的保溫系統和LED補光照明外,並以千垂直綠牆導入全時自動化滴灌與液體供肥系統,提供超過一百八十株各類植物最細緻的照養;且每小時總用電量低於兩瓩,即能將面積約五十七坪的水牆溫室氣溫,控制在比戶外氣溫低攝氏五到九度,實為高度省能的降溫設計。

除了室內的科技化設計,戶外圓形穹頂的草地算是一種空間藝術,模擬一座虛擬「植物元」(Meta Garden)。透過AR實境,典藏六種台灣原生珍稀植物(台灣油杉、漏盧、細葉零餘子、蘇鐵蕨、刺桐、野小百合)的保育知識與3D影像,與一種僅存於數位虛擬世界的「原之花」(Raw)。溫室外可盤旋而上的挑空平台,則提供了獨一無二的視野高度。在樹冠層中,除了可以清楚看到台北植物園豐富的多樣性,最遠還可以看見大屯山呢!

除了生態綠坊,舊有的六角形溫室翻新後改名「六角棚」,栽種了許多耐陰植物,蘭房依舊是研究人員培育蘭科植物之處。三大溫室間的周邊庭園,仍然種有許多花草,較少見的植物亦可在此找到,中間的廣場則可作為休憩及教學場所。

台北植物園方舟溫室群,以新科技和擴增實境改變傳統溫室的概念,並添加了公共藝術和休閒功能,也是這座百年植物園的新亮點。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