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孜寧
實驗教育─尤其是自學,面臨最大的挑戰常常不在於技術面的師資、教學方式,而是溝通,不論是親師溝通、親子溝通或各種人際溝通,相較於有規模的學校或機構教育有制式管道可以運用,自學家長常常得與第一線人員直球對決,我到現在仍在學習如何拿捏溝通的氛圍與分寸。
前陣子,又遇上與教學行政人員因認知不同而需要溝通的狀況,在與任課老師確認實際情況後,老師給了我一句金玉良言。這是引自《鹿智者的心靈法則》的一句話:「慈悲,是認知到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自身的信念與能力的局限裡,盡己所能。」在看到這句話之後,猶如突破盲點般,讓我瞬間平靜許多。
老師則解釋,他其實剛結束跟孩子一段不甚愉快的對話,大致起因是,孩子沉迷於網路世界過了頭,讓身為父親的他有些著急,父子說話都大聲了點,但回過頭想想,正因為孩子的人生視野不如成年人,總有見識上的盲點,而每個人也都有自己信念與認知上的局限,包括自己。一旦知曉,無關歷練,無關年紀,每個人都有自身限制時,自然也就能給予對方思考與溝通空間。
這個概念也正對應到孩子學習歷程中,我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讓孩子自己摸索,而不冒然給予答案,更必須接受孩子的失敗經驗──這是一種源自於「理解」的行為,理解每個人都在做自己認為正確、良善的事,理解到成功是建立在無數失敗下的產物,一旦有了這層理解,也就是慈悲了。
事實上,任課老師並未實際解決我對行政作業上的問題,卻給了我這麼一帖解藥,於是我釋懷了,並感謝老師的回覆。的確,什麼事都沒改變,唯一改變的是我更能堅定自己,不被外在環境動搖,對於那些讓我卡關過不去的人事物,就帶著一份理解給予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