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全球塑膠公約第5次會議」(INC-5)1日凌晨2時在南韓正式閉幕,但各方未能就公約內容達成共識,會議最終未能形成全球首部的塑膠公約。環境部表示,儘管本次會議未能取得預期成果,全部條文將延至下次會議繼續討論,台灣明年也會邀集各界討論至2035年的減塑期程。
「全球塑膠公約」草案內容共有32條,其中關注重點包含塑膠產品及產品添加化學品等品項,納入淘汰清單及期程、塑膠產品設計提高耐用性和可再生性等;原生塑膠聚合物應訂減產目標;訂定國家級塑膠廢棄物收集率與再生率目標;制定履行公約規範的國家行動計畫等。
環境部昨舉辦INC-5會後記者會指出,各國對於草案用詞及條文有很多分歧,包括塑膠、塑膠汙染等名詞定義範疇,以及要求塑膠產品設計應考量國情和能力,加強塑膠產品管理,並建立專門多邊機制作基金援助,協助發展中國家進行轉型等。因此本次會議並未如各界期待的推出正式公約,全部條文將延至下次會議繼續討論。
10年減塑新目標 最快2025上半年出爐
首部全球塑膠公約在這次INC-5會議雖未出爐,但對未來減塑有大致方向,包含在2040年前全面淘汰用於固定及支撐氣球的一次性塑膠棒、一次性塑膠吸管、一次性塑膠飲料攪拌棒、一次性塑膠餐器具、一次性塑膠棒柄棉花棒、一次性塑膠購物袋、含有故意添加塑膠微珠的沖洗型化妝品與個人護理產品等。
對此,環境部表示,將檢討我國2018年訂定的減塑目標並訂定新的目標,也規畫明年邀請公民團體共同調整和研擬2025至2035年的減塑政策及目標,最快明年上半年可出爐。環境部長彭啓明昨表示,相較於我國僅提出4項限塑產品,INC-5訂定要淘汰的項目更多,未來環境部減塑政策也會納入這些項目,比照進行。
彭啓明指出,各國在公約草案的某些關鍵領域仍然存在分歧,這些問題都需要更多時間來協商解決,不過有關塑膠汙染的法律約束力國際文書談判,已就主席文本達成一致,該文本將作為2024年後續會談的起點。
我國曾針對塑膠購物袋等4項塑膠產品,提出2030年全面禁塑目標,但環境部昨表示目標將改至2035年。環團批評,目標一延再延,若未拿出減塑決心和魄力,再延5年恐也不可能達到。
彭啓明日前也坦言,要完全達到我國原本減塑目標確實有相當難度。看守台灣協會祕書長謝和霖表示,如果原本塑膠購物袋、免洗餐具、飲料杯與塑膠吸管等都無法如期禁限用,未來加入更多限塑品項,代表要拖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