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昨於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9次締約方會議(COP29)中公布最新排名,台灣微幅進步1名,但仍居全球末段班,排名第60名。該指標顯示,台灣在氣候政策方面退步最多,從去年24名跌至今年39名,並提及台灣缺乏淘汰化石燃料的轉型計畫。環境部認為,該評比方式有許多爭議,不接受這樣的排名結果。
由德國看守協會(Germanwatch)、新氣候研究所(NewClimate Institute)與氣候行動網絡(CAN)共同評比的氣候變遷績效指標,共評比全球64個國家地區,昨天在COP29會場舉行記者會,公布最新一期指標。
據2025績效指標,今年前3名「非常高績效」再度從缺,由丹麥再度蟬聯「高績效」榜首;G20國家中,僅英國和印度擠進高績效之列,而G20成員中包括南韓、俄國和沙烏地阿拉伯則敬陪末座,成末段班中的末段班。
同樣位居末段班的台灣,去年滑落6名,跌至61名,今年小幅回升1名,綜合排名第60名,但整體表現仍然吊車尾,也落後給中國大陸(第55名)。
氣候變遷績效指標主要根據4項目進行評比,包括溫室氣體排放(40%)、再生能源(20%)、能源使用(20%),以及氣候政策(20%)。台灣在溫室氣體排放從去年64名進步至62名、再生能源部分從51名進步到43名,不過,在能源使用上小跌2名至59名,而在氣候政策方面則大跌13名至39名。
環境部:評比方式有爭議
該指標評論台灣雖然在2022年宣布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並且入法,但短期目標過低,僅要求2050年減碳10%,以及2030年減碳25%。指標並批評,台灣雖瞄準在2050年達到再生能源占比60%至70%,卻缺乏一個明確淘汰化石燃料的轉型計畫。
CCPI專家也對台灣現行政策表達關切,指台灣現階段光電發展,除非屬於國家保護溼地,否則無須進行環境衝擊評估;此外,也點出台灣乾淨能源發展在部分地區,與農業和漁業產生衝突。專家並說,台灣環境部目前正研擬修法,要求光電申請案有條件做環境衝擊報告。
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CCPI報告並非完全沒有價值,但任何評比都要納入多元機制,環境部會在減碳成效上檢討,但不會只去相信一個錯誤的評比,就自己而言,這份評比結果是不太能接受的。
氣候變遷署副署長黃偉鳴表示,這份評比一如既往,許多排碳大國排名在前,印度持續名列前茅列為第10名,且一直優於大多數歐洲國家;而CCPI評比方法存有爭議,例如,我國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和加拿大相當,但在2030年反而須負擔比加拿大更高的減碳目標,台灣也因此難獲得較好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