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丙喜(國家公益發展協進會榮譽會長)
通訊科技愈來愈進步,滑指之間,文字影音全傳上;大眾交通愈來愈發達,半日之間,親朋好友可會面;都會社區愈來愈群聚,散步之間,喝茶聊天就成群。但人跟人的心理間距呢?不少人喟嘆,愈來愈大。
去看場電影吧!每回演講,我都喜歡運用影片,帶出故事,經由案例,激發討論,點出議題,綜合出一些模式,讓大家心有所感,每次聽課都有收穫。
愛是甚麼?南韓電影《再見,福寶》的解釋是,守護和照顧到對方的感受。對大貓熊如此,人與人的相待,更是如此。
看《再見,福寶》是意外的收穫,以為它是中國大陸、美國或日本創作的動畫電影,好在南京的兩岸座談做為影音文創的講題。到了電影院,才知道它敘述的是中韓的大貓熊友誼計畫,其中飼養員和福寶之間的心情故事。它以紀錄片的方式傳達愛的真意。
「愛是想到自己之前,先想到對方;看到你之前,先看到我們。」從人與動物的互動出發,進而串接到人與家庭、人與同事、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真情,讓人體會愛本來就那麼簡單、純樸、真實地存在著,散播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天、工作的每一站,只是我們經常因為繁忙、情緒、偏執而疏忽了。
第2場電影是《愛子歸來》,這是李靖惠導演歷時10年,在台美兩地拍攝的紀錄片,探討跨世代的溝通與祖孫情,以傳遞愛和關懷。楊媽媽與她的青春期孫女愛倫之間,因失去摯愛而陷入低谷的情感裂痕,讓祖孫之間的溝通一度只剩下紙條傳遞。轉折的是,這段從疏離到修復的過程,讓人看到愛如何超越無形的高牆,重新連結,激發感動。
「這輩子對於女兒最大的心願是……」海基會故董事長江丙坤指著前方等待開球的女兒說:「她以後找個好婆家,有空帶著先生回來,陪我打一場球。」當時五十不到的我聽不懂他話中的含意。等自己女兒待字閨中,才明白一個父親對女兒的愛,其實就是那麼簡單,她有好的歸宿,得空回家或在外小聚。
《愛子歸來》還講述了楊媽媽的母愛撫慰監獄青年的故事。面對家庭巨變,她60歲時從台灣移民紐約,20多年來透過上萬封信,與美國監獄中被判重刑的青年,儘管毫無血緣,卻讓愛穿越高牆,成為彼此的精神支柱。電影細膩呈現楊媽媽如何以書信融化青年心中的冷漠與絕望,見證愛可照亮被社會忽視的角落,激發人性的光輝。
第3部電影是《摯愛之路》。這部法國電影從紛亂的家庭關係,帶出一趟尋根之旅,進而理出法國的多元種族和阿爾及利亞的動盪歷史,很值得正陷關係低潮的兩岸人民深思。
熬不過巴黎的酷暑,娜吉患有失智症的祖父在安養院驟然離世。從小被出身在阿爾及利亞的祖父帶大,娜吉走不出喪親憂傷,表面和樂的家族此時雖然再度相聚,彼此充滿怨懟的緊張關係,卻因跨三代人的意見相左、針鋒相對、既存心結而瞬開炸開。從葬禮地點到棺木材質,吵得不可開交。儀式進行當中還上演大暴走。每個角色的個人主體性超強,說出的話語句句像利劍,動輒傷人,舉手投足宛如潑婦惡漢,無端滋事。
徬徨無助之際,娜吉陷入自我認同的十字路口。祖父生命的終點,反而成為她追尋血緣與國族身分的起點。
上面3部電影講的都是以家庭為中心的感情故事。人與親朋好友之外的社會關係呢?愛又有哪些妙用呢?
《維摩經》云:「隨成就眾生則佛土淨。」又云「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萬事不為自己而為成就眾生,慈悲心起;人間世界原本清淨,一切眾生皆是平等,兩相交集就是大愛。
人間如戲,劇本也許早就寫好,其間的悲歡離合,我們也無法偷看。慈悲心、平等心、同理心和同情心堆疊的愛,可以穿越時間、空間的有限,開創人間無限的光輝。
「歷史上任何時代的文明都有道德公約」,牛津大學教授馬丁在《21世紀關鍵倒數》中說:「相互尊重、包容的互相接納原則是其中的要項。」愛,只要願意做,簡單又容易,它利己、利他,又利人間社會,大家現在就一起來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