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孜寧
在孩子剛出生時,我便非常勤奮地上了很多育兒相關課程,其中包括華德福幼教師資,在密集的師資培訓期間,有不少機會與國內外資深的華德福幼教老師學習請益,當時就發現,老師在回答每一個實務問題時,都先跟提問者確認:「您指的是幾歲孩子的狀況?」我赫然意識到,「教學」這件事是動態的,即使面對同一個孩子,但隨著孩子年紀漸長,使用的溝通、教學方式都必須改變。
然而,實務上卻發現,包括我自己在內,常常忘了孩子是會長大的,需要在不同年齡階段變換不同的相處模式。身為孩子身邊的重要他人,特別是主要照顧者,常得在混亂忙碌的生活中,找一個寧靜的空檔,觀察自己和孩子,各自需要什麼,又能彼此給予什麼。
這些年,我潛心練習瑜伽,不僅僅是把瑜伽當運動,更是當修行,尤其是在靜心時,眼睛閉上的剎那,便有一種塵埃落定的靜置感,像是茶葉慢慢落在杯底,茶渣慢慢往下沉澱,最後留下浸泡過後的茶湯,那時的自己最清澈,清澈到無所遁逃;此時再來觀察腦海裡浮現的任何想法,不刻意阻止自己有批判或負面的念頭,也不緊抓這些念頭,就讓它像河流一樣,來了又去,去了又會來。
在這樣的靜心練習後,再面對孩子的各種身心狀態,通常會有新的對應靈感出現,我常因此閃過多次親子關係的緊張時刻。
聽瑜伽老師說,教學過程常會遇到有些學生不敢「閉眼」靜心,或是不願好好執行瑜伽最後「大休息」的時間,因為太害怕安靜。當人的身體靜止下來,腦海裡卻是波濤洶湧、思緒紊亂,很多人寧可汲汲營營地生活,也不願面對真實內心的想法,通常這樣的成人,也更不易觀察到孩子成長過程中,何時是必須改變相處方式的關鍵時刻。
當我學習並體驗到上述過程──教育者的心愈靜,愈能為不同階段孩子而變化教育模式時,就不願再對孩子耳提面命或苦口婆心說理,與其說得口沫橫飛,不如將說教的時間與能量放回自己身上,更能分辨此時此刻彼此真正的需要;當我以為自學的是孩子時,才發現自己在教育的路上學習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