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美國大選男女候選人對決,選情陷入膠著,賀錦麗能否成為美國第一位女總統,備受各方專注。
美國選民支持的對象男女有別。川普在男性選民中享有巨大領先優勢,民調顯示領先幅度達百分之十四;賀錦麗則在女性選民中領先百分之十二。川普充滿陽剛氣,應該有占便宜。
或許基於多數美國選民仍無法接受女性擔任總統,所以賀錦麗極力避免談論自己的性別。她一直說:「聽著,我參加競選是因為我相信對於所有美國人來說,無論種族和性別,我是此時此刻擔任這項工作的最佳人選。」如果性別因素有助於她當選,她會不宣揚嗎?
如同少數族裔身分不值得她自我標榜。儘管她努力避免這個議題,但性別因素無可避免地成為這場競選的關鍵。
美國從未出現「總統女士」,對女性總統的接受度不足,深入了解選民心態,可發現「隱藏的性別歧視」還是存在的,某些人投票時無法支持任何女性總統候選人。
性別與執政能力本來沒有關係,很少人公開表白女性不適合成為橢圓形辦公室主人,但不願拿出性別的理由去否定一位女性入主白宮,某些人隱藏性別歧見,而用別的表現方式,比如說賀錦麗還沒有「準備好」擔任總統,或者說她不具備適任總統的個性,真正的意思其實是因為她是女性。
川普競選團隊有人自信能贏的理由之一,是因為「性別差距帶給我們優勢」。各種訊息顯示,八年前希拉蕊競選的一個錯誤策略是,過度強調她是第一位獲得主要政黨提名的女性,強調要打破女性不適合擔任總統的天花板。她的一個競選口號「我與她同在」,但沒有得到廣泛認同。許多男性以為她的性別就是一種欠缺,但不好明說。
經過八年,這種想法雖已沒那麼普遍,但還是有許多人認為,一個女性汲汲營營於追求有權勢?是不是野心太大了?
過去八年,美國女性的處境有了變化。#MeToo運動勃興,改善了人們對女性在職場上面對的歧視態度,增進了對女性專業人士的接受度。而對一部分人而言,尤其是有男性優越論的男性,認為多元、公平和包容的性別議題主張不符傳統性別意識,甚至認為這些變化顯得過於激進。有這種思惟的男性不在少數,他們甚至認為美國在促進性別平等的道路上走得太遠,所以比較傾向於支持川普。
民調顯示,男性對賀錦麗能否成為強而有力的領導者信心不足,他們認為川普比較是強而有力的領導者。箇中原因究竟是因為賀錦麗是女性,還是她確實不夠強勢,恐怕無法完全確定。
無可否認,許多男性從性格上而不是性別上貶抑賀錦麗,這是為了避免被貼上厭女、恐同或種族主義的標籤,但對總統的性別偏好是其中關鍵性因素。
美國企業研究所的數據顯示,過去七、八年,認為美國在促進性別平等方面「走得太遠」的年輕男性比例增加了一倍以上。這些人很難接受一位穿裙子的總統。
川普得到多數男性選民支持,原因之一是他陽剛氣很重,充滿男子氣概,被認為是一個強有力領導人。賀錦麗在女性政治人物中雖然算得上強悍,但畢竟是女性,強勢程度仍相對不足。這是她選戰中的一個短板,如果她輸了,這個短板可能是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