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畫框】此時瓷景、碗然再現 文/台灣碗盤博物館提供 |2024.11.01 語音朗讀 54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光復初期,台灣還沒有精瓷製品,大家都用陶製器皿;直到1960年,大同磁器改變了台灣人的餐桌風景。圖/台灣碗盤博物館提供光復初期,台灣還沒有精瓷製品,大家都用陶製器皿;直到1960年,大同磁器改變了台灣人的餐桌風景。圖/台灣碗盤博物館提供光復初期,台灣還沒有精瓷製品,大家都用陶製器皿;直到1960年,大同磁器改變了台灣人的餐桌風景。圖/台灣碗盤博物館提供光復初期,台灣還沒有精瓷製品,大家都用陶製器皿;直到1960年,大同磁器改變了台灣人的餐桌風景。圖/台灣碗盤博物館提供 文/台灣碗盤博物館提供人日食三餐,「食飽未?」是台灣人最日常的問候語;「吃飯」這件事,最能聯結人與人間的情感,也最容易貫串世代和世代間的記憶。台灣人吃飯,離不開碗盤,所以飲食的記憶,除了口內的滋味,還有眼中的盤、手裡的碗。光復初期,台灣還沒有精瓷製品,大家都用陶製器皿;直到1960年,大同磁器公司在新北市竹圍創立,取得日本技術,引進台灣第一座隧道式素燒窯及當時最新式的設備,成為台灣第一家一貫作業的瓷器工廠,改變了台灣人的餐桌風景。家家戶戶,都能看到大同磁器的產品。除了家用碗,大同磁器的套裝產品更是國人贈禮、摸彩、婚嫁喬遷的首選;即使在六十年後的今日,許多大餐廳仍在採使用全白的大同餐具,很多家庭的廚櫃裡,也都找得到大同磁器的身影。雖然只是一只舊碗或一個老盤,但它曾淌流過無數舌尖上的滋味,也承載了幾番世代間的情誼。提起大同磁器,老中青三代都不陌生,它已然是台灣人半世紀以來的共同記憶。大同磁器是台灣瓷器產業的龍頭,六十年前是台灣第一,六十年後仍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穩紮穩打,尋求永續的經營。如今策畫大同磁器特展,透過大同歷年出廠的精瓷產品,希望能呈現台灣一甲子以來的常民生活記憶及餐飲美學符碼,回首來時路,更懂得珍惜眼前的一切!♣此時瓷景、碗然再現大同磁器六十風華特展展期:即日起至11月17日展地:台灣碗盤博物館 (宜蘭縣五結鄉西河五路82號) 前一篇文章 【分享時刻】夜裡養花 下一篇文章 【人間氣象】再見1989 熱門新聞 01【中醫專欄】新冠再流行,出入請小心2025.06.2802【生活智人139】 數學家 庫查司基:在不確定中學習信任與懷疑2025.06.2803【生活課題】 建立無血緣家人關懷網2025.07.0304課徵糖稅、糖捐 逾7成民眾支持2025.06.3005兩碗麵的溫柔2025.06.2906【臨症不脫逃 攜手向前行4】壓力來時,學習巧妙應對!2025.06.2807新義工發心服務 佛光緣美術館授證 2025.06.2808當義工 可延緩老化2025.06.29095月為佛教傳統文化月 加拿大密市宣布2025.06.2810新北市府宗教諮詢委員 金光明寺獲聘2025.06.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遇見荷】夏天在河岸唱歌【詩】當我來到杜伊諾【十步芳草】直到長出青苔 【詩】覺有情【詩】 告別了 ──詩人鄭愁予待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