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航來到台灣,我想看的東西實在有很多。但是,我的興趣絕不在購物,也不在聞名遐邇的台灣小吃,甚至也不在寶島醉人的自然風光。我最想做的是另外的三件事:訪友、買書、朝山。
前兩件事不用多說,至於「朝山」則需要略作解釋。實際上,我用「朝山」來泛指拜訪、觀察、體驗台灣的文化機構、設施,特別是由民間力量興辦的非政府文化教育組織。竊以為,「朝山」一詞是恰當的,因為,在我心目中最想實地了解的正是星雲大師開創的佛光山。於是,我決意在高雄的佛光山住上幾天,同時盡量多走訪遍佈台灣的佛光山系機構。
在這篇短文裡,我想談的是佛光山總本山。顧名思義,「佛光山」根本上是一個佛教機構,而從學理或者傳統的角度看,佛教總是厭棄人間、追求出世的。那麼,我為什麼還要用「人間的佛光山」來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理由並不複雜。眾所周知,星雲大師是人間佛教的最重要的宣導者;佛光山的宗旨也是「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佛光山的宗風則有「僧信共有、民主行事、和而不流、同體共生、尊重包容、四眾平等、相互融合」這樣的表述。「成就歸於大眾」是佛光人的理念,「以世界觀弘揚文化,以人間性落實生活」則是佛光人的弘法理念。佛光人永遠以「自己第二」為精神準則,以「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為工作信條。
所有這一切就決定了,佛光山在發揮佛教道場作用的同時,也是,或者毋寧說更是一個社會教育文化機構,在追求出世的路途中,洋溢著活潑潑的人間情懷。我曾經說過這樣的話:「用入世的心態做出世的事情,用出世的心態做入世的事情」,假如用此來說明佛光山的路徑取向,我想,星雲大師和佛光人也許不會認為唐突吧。
根據我的實地觀察和切身感受,上述的理念早就已經化為行動、成為現實。佛光山就是一個入世又出世、現實又超越的大家庭、小社會,是絲毫不帶有烏托邦色彩的人間淨土。無論是長年生活在這裡的人,還是短暫來訪的人,都由內而外地煥發著笑容。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如此的真誠、和諧、友愛。這在當今的世界上,難道可以說是多見的嗎?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佛光山固然有莊嚴高華的佛像、威儀具足的僧尼、巍峨絢麗的廟宇,這是不消說,也不用介紹的。然而,很顯然,他們卻絕對不是佛光山唯一的中心。佛光山似乎更關心世俗紅塵裡的芸芸眾生,他們更像是佛光山的中心。
在佛光山,隨時隨處可見前來參加各種活動、各類課程的世人,其中有大量的老人和孩子。佛光山為他們的需要做了充足細緻的準備。無論是設施的配置、還是空間的安排、環境的營造,都以利益世人為旨歸。不過,引起我特別注意的卻不是山上靜謐清整的養老院,也不是設施完備的慈幼院。因為,我想,大家和我一樣了解,在佛光山上沒有孤寡老人,只有佛光人共同的父母長輩;在佛光山上也沒有孤兒棄嬰,只有佛光人共同的王子公主。
我慶倖自己有特別的機緣。
回到山上依然忙碌不堪的星雲大師花了半天時間,率領眾弟子,引導我遊覽佛光山。我看到了山上的素食動物,有會念「阿彌陀佛」的鸚鵡,有孔雀,有錦雞,甚至還有可愛的麝香豬;我看到了數以百計的石雕小沙彌像,神態各異,憨態可掬,在樹木草叢裡忽隱忽現。看到這些,有誰會不心生喜樂呢?星雲大師年事已高,眼神略顯不濟了。但是,老人家對自己親手創設的一切畢竟太熟悉了,臉上始終洋溢著兒童般純真的笑容。
在我眼裡,佛光山就是一個充滿了赤子情懷的童心世界,沒有受到紛亂混雜的外部世界的污染。說到童心,我特別願意提一下佛光山的兩件和兒童有關的事情。
我參訪了山上的人間衛視電視中心,多少有點驚訝地看到,在我和很多人心目中法相尊嚴的大師居然被設計成了卡通公仔!不過,驚訝歸驚訝,我不能不承認,卡通公仔大師的可愛絲毫不比大師本人遜色。類似的驚訝還發生在山上美術館裡。館長如常法師熱情接談,送了我很多珍貴的禮物,其中有一本畫冊,書名就是《兒童畫星雲大師得獎作品集》,裡面的作品有「我畫阿彌陀佛師父」、「師父在餵貓咪」、「快樂的老師父」等等等等,孩子心目中的大師化身,可不是成年人都能看到的啊。
還需要用文字多說什麼嗎?我想,確實不需要了。我們更需要的是用眼睛和心靈,來觀照和感受人間的佛光山。(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