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桶蓋建築 奏響綠色樂章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 |2024.10.29
826觀看次
字級
鋼鐵蓋變成CNAD的外觀,不僅是裝飾,還是可手動開關的遮陽板。 圖/取自Ramos Castellano Arquitectos官網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維德角是位於非洲西岸的大西洋島國,由於地處偏遠、物資稀缺,島上物資大部分都需要透過集裝箱、桶裝從海外運來;建築事務所「Ramos Castellano」以此為發想,把2532個回收的鋼桶蓋轉廢為寶,變成文化地標「CNAD」的外觀,這些桶蓋除了裝飾,還是可手動開關的遮陽板,能夠像百葉窗一樣調節室內光線和空氣流動。

坐落於維德角明德盧的CNAD,是藝術、工藝和設計中心,在殖民時期,它是參議員的住所,後續又被改建成高中、廣播電台等;如今,則是這座城市最亮眼的文化地標。

回收成為日常 空桶可當建材

Ramos Castellano創辦人莫雷諾.卡斯諾(Moreno Castellano)、埃伊薩.拉莫斯(Eloisa Ramos)表示,之所以會啟動CNAD專案計畫,是某次與明德盧國家藝術設計中心主任的談話中,他問及:「對於那座殖民時期的建物還有後方的老建築有什麼想法?」卡斯諾回答:「創造一個全新的、充滿標誌性的博物館。」雙方一拍即合,主任協助他們獲得政府的全額支持,正式投入這項計畫。

為了實現CNAD作為可持續文化發展及推廣平台的使命,Ramos Castellano決定讓建築外觀,融入這座島的歷史;回收文化可說是維德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物資須大量仰賴海外進口,當地隨處可見裝運用的鋼桶,居民會把空桶變成金屬板,拿來蓋房屋,或是再製成鍋子、刀具等。

Ramos Castellano看見這個特點,讓當地工匠把鋼桶蓋打磨、拋光、噴漆後,打造成多彩的新面貌,化身為博物館獨樹一幟的外觀「我們的設計理念是推倒牆壁、向大眾開放露台,並使用桶蓋,創造一個覆蓋整個博物館的表皮,向這個根深於明德盧生活的簡單物品致敬」;在燈光的照耀下,這2532個桶蓋看起來就像馬賽克藝術,它還可手動調節光線、氣流,兼顧美觀與實用性。

牆面每種顏色 都是一個音符

不管是建築結構、室內裝潢,甚至是家具製作,全以回收材料為基礎設計,CNAD除了有展覽空間、圖書館,還有提供藝術家進駐的居所等,都是Ramos Castellano設計,再交由當地工匠製作,讓CNAD每一處都蘊藏著當地的文化及傳統技藝。

有趣的是,CNAD外的鋼桶蓋,還藏著一首當地音樂家瓦斯科.馬丁斯(Vasco Martins)創作的樂曲,每種顏色都代表一個音符,敲擊整個立面就能演奏一首完整的音樂,藉此傳播島嶼的傳統音樂。

卡斯諾認為:「建築並沒有所謂的第三世界。」他希望藉由CNAD強調,創新、前衛都是由人的想法與行動產生的,而不是地理位置,「透過CNAD,我們可以取消對第一、第二和第三世界的感知,這種劃分對人類而言毫無意義,我們都是同一個群體。」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