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靄靄
「說不定以後,妳的名字後面會多了『作家』。」小學六年級時,導師得知我參加全縣的作文比賽得獎後,偷偷塞了這句話給我,並且鼓勵我繼續寫作,投稿到報社。事實上這個獎,應該歸功於她擔任導師的三年期間,她帶著我們寫讀書心得報告、摘錄佳詞美句、仿寫佳作文章的架構、每天寫日記,背唐詩、背弟子規、背朱子治家格言等等。
「喔?要派人參加比賽啊!那不用選啊,就是那個誰啊……」上了國高中後,我莫名地也被國文老師二話不說地指派去參加校內或校外的作文比賽,高中導師甚至還答應讓我翹課去聽文學講座,同學們都好生羨慕。「說不定以後,妳的名字後面會多了『作家』。」小學導師的這句話似乎逐步地在我的人生中發酵:「作家」還沒一撇,倒是多了一些迎面而來的作文比賽。
然而漸漸長大後,認識到寫作這件事並不是只有「作文」這個樣貌,還包括寫課堂上的書面報告、寫考試的申論題、寫履歷自傳、寫不公不義的申訴、寫自己無以言喻的狀態、寫那些與家人朋友之間羞於開口的情誼或一言不合的試圖和解。寫作這件事隨著成長過程的推移,像是把更多不同的文字和文體納進自己的生命裡,它真切地貼著我經歷一些途中風景之後緊接著沉默的響亮表達。
漸次地,寫作這件事成為我刻意練習的事,卻又常常感到自己似乎不懂寫作是怎麼回事:寫什麼好呢?有什麼好寫的呢?這樣也可以寫嗎?那樣也不礙著寫嗎?於是,生活中更多的沉默被囤積,沉默中咀嚼的自言私語形成篇章中的主要成分。於此,我自忖著圖書館裡一大排書架上的每本私語,會不會都是作者的某種沉默?
至此,寫作這件事,好像不是名字後面多了「作家」的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