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因應2050淨零碳排, 環境部依《氣候變遷因應法》規定訂定國家溫室氣體階段管制目標,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昨天針對淨零轉型勞動力因應策略議題提出研究報告,指出淨零對電子零組件業、金屬製品業、批發業等勞動人口衝擊較大,尤其電子零組件業在明年推估將有1.7萬人失業,2050年失業人口約4.5萬。
勞動部勞動及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推動淨零轉型對勞動市場影響之國際比較研析」報告分析,若以淨零政策對各行業就業的影響幅度來看,淨零政策對大多數部門的就業影響幅度在正負5%以內,但對於耗能產業的就業影響程度隨著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的逼近持續擴大,最後甚至可達10%至30%以上,如燃氣供應業、砂石及其他礦業、石油及煤製品製造業、石油及天然氣礦業。以受影響幅度最大的燃氣供應業來看,2025年的影響為7%,到了2050年則有84.1%勞工受到影響。
勞安所勞動市場研究組長林詩騰分析,淨零政策會讓傳統產業紛紛採用新式設備和製程,影響最大的就是電子零組件業中的設備操作和組裝人員等,企業可透過內部職員進行淨零及碳盤查等培訓獲得相關技術,政府對於高耗能產業的員工,也應輔導轉換就業來減輕淨零轉型帶來的衝擊,如此一來影響人口也未必等於失業。
環境部則表示,淨零是國際趨勢,兩年前就已經宣布淨零目標和關政策的推動,一來碳費徵收對國內經濟影響相當有限,淨零12項關鍵戰略已包含公正轉型,淨零政策若造成就業問題,勞動部本身就有輔導就業的權責。
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指出,企業現在經營成本負擔沉重,電價、最低工資、有勞健保都將調漲,又加上碳費定為每噸碳新臺幣300元,衝擊最深的就是製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