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振藩
上世紀八○年代,好為人師的我曾經作育英才,在台北市金華街教授面相等,每回下課後,便帶學員到附近餐館用餐。菜品由我提調,滿案山珍海味,大家吃得盡興,飯罷赴「京兆尹」享用北京點心,討論吃的心得。就我個人而言,必點酸梅湯及山楂糕,若論消積去膩,實無逾於此。
山楂糕這一傳統食品,明代《本草綱目》即有記載,謂:「閩人取熟者去皮核,搗和糖、蜜,作為楂糕,以充果物。」製法沿襲至今,大江南北均有,皆達百年以上。其清爽柔嫩、酸甜適口,且富含營養,廣受人們喜愛,深居北京故宮的慈禧老佛爺,飽嘗各種珍味,對此情有獨鍾,自不在話下了。
話說西太后掌政時,北京製山楂糕的店家,以「泰興號」和「富川齋」最負盛名,老闆雖都姓張,卻各有其特色。
前者有加白礬,色如胭脂,光澤可愛,貯存期短;後者用祖傳祕方,精選食材,精緻加工,顏色紅透金黃,甚耐保存,即使是三伏天,亦能品享其美,太后十分讚賞,特賜名為「金糕」。王公貴胄跟進,一時供不應求,從而譽滿京華。
金糕發展至今,品種繁多,有「八寶金糕」、「水晶金糕」、「桂花蜜糕」及各式改良金糕等。
所謂「八寶金糕」,即朝金糕內添入一定劑量的果脯、果漿等,外表美觀,風味獨特;最常見者為「桂花蜜糕」,乃在金糕上淋少許蜂蜜,加些鮮桂花,味道清香,以甜為主,略帶微酸。另,「水晶花糕」獨具特色,一般製成一公分厚的片狀,具透明性,拿在手中映照,對面的人或物,幾乎宛然可見。至於改良金糕,則是用模具製成各種形狀,常見的有唐僧、八戒、孫悟空、老壽星和醉八仙等傳說人物,如同麵人一般,維妙維肖,具體生動。
金糕亦可入饌。「金糕梨絲」風味不凡,它是將金糕和雪梨均切成細絲,酌添少許白糖,攪拌均勻即成,白紅相間,分外好看,食味甜中帶酸,別有一番滋味。
曾在北京以莊館菜聞名的「京華樓」,食一飯後甜點,取名為「賽香瓜」,又稱「京(金)糕梨絲」。其製法頗講究,先將梨絲、黃瓜絲、香菜等俱切成細絲,再逐一碼起,接著覆蓋水晶金糕,使之成磚窯狀。而在享用時,澆上桂花滷,隨後推倒攪勻,用餐匙送嘴內,酸香甘甜適口,真是莫大享受。一旦酒足飯飽,每思及必涎垂。
清代名醫王士雄對山楂糕的敘述,略同於《本草綱目》。他在《隨息居飲食譜》裡指出:「大者去核,和糖蜜擣為糕,名『櫨糕』,色味鮮美,可充方物。」近世醫家吳海峰更明確表明:「山楂糕係以山楂熬膏,與綠豆粉相和,更加適量之糖,製成紅豔悅目的方塊軟糕,為細點糖食,酸甜可口……最為賓客所欣賞。」
大體而言,山楂所含之山楂酸,與胃酸功能相似,且能破除體內血積,有強心作用,故能「消肉食,破瘀血,散結消脹,解酒化痰」,除胃酸過多者,多食非但無礙,反而大有助益。
山楂為消肉積及「化瘀血之要藥」,清人趙翼對其用於食療感受甚深,在〈自幸〉一詩中,云:「偶然食肉仍愁脹,熬熟山楂候飯餘。」我想他若改成享用山楂糕,應心情更佳,必再妙筆生花,留下絕妙好詞,供後學們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