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動質樸】 南朝造像碑龕藝術 |2024.10.20 語音朗讀 2007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金屬造像的藝術效果如何,是由作為模型的「雕塑」效果來決定的。圖/微信旃檀精舍南朝梁武帝崇信佛教,在他積極護持下,佛教造像藝術發展達到巔峰。圖/微信旃檀精舍南朝佛教造像風格多變,部分作品展現印度化的元素,豐富了佛教造像的表現方式。圖/微信旃檀精舍世俗化是民眾喜愛的佛教樣式,尤其是具有世俗特色、人間煙火的佛像。圖/微信旃檀精舍南朝造像龕的題材出現不少經變故事,「淨土變」也成為工藝表現的首選題材。圖/微信旃檀精舍夾紵造像重量很輕,單人就可以隨意搬動,大大便利了當時僧眾到各地弘法時的需要。圖/微信旃檀精舍釋迦佛立像龕目前只剩本尊釋迦佛,以及兩側侍從菩薩、十尊比丘尚屬完好。圖/微信旃檀精舍觀音立像龕上部殘損嚴重,觀音居中而立,左右從後至前分三層,分列二菩薩、二弟子。圖/微信旃檀精舍 文/本報綜合報導 南朝蕭梁時期(502~557),武帝崇信佛教,在他積極護持下,佛教發展達到巔峰。現存近百尊南朝佛教造像中,蕭梁作品數量最多,亦可證明。南朝佛教造像風格多變,部分作品展現印度化的元素,豐富了佛教造像的表現方式。這些外來的新風格,不單是模仿,而是在漢文化的基礎上,重新詮釋創造出的一種嶄新面貌。南朝宋、齊的石刻造像立龕大都以質樸見長,到了梁朝,在皇帝崇佛的身體力行之下,造像碑龕的創製更出現精細的工藝。佛菩薩立像龕梁普通四年(522)有釋迦佛立像龕,高35.8公分,寬30.4公分。此龕已經殘破,作為背景的舟形背光有三分之二已經不存。只有本尊釋迦佛及兩側侍從菩薩、比丘十尊尚屬完好;形像比例合度,衣飾已有繁複的趨勢。下方台基浮雕六個伎樂人物,與北朝伎樂不同的是,這些人物以載歌載舞的造型出現,世俗娛樂趣味十分濃厚,龕背面有「佛傳故事」及銘文,構圖簡潔生動。梁中大同三年(548)的觀音立像龕,高44公分,底寬37公分。上部殘損嚴重,觀音居中而立,左右從後至前分三層,分列二菩薩、二弟子。台基兩側各是足踏白象的普賢菩薩與護法獅子。觀音及眾菩薩花冠巍峨,瓔珞垂飾,相貌雍容。下方有伎樂十二人,演奏舞蹈者八人,姿態各一,造形優美,有詼諧之趣。世俗化經變像南朝佛教造像有明顯的「世俗化」特色,主要表現在伎樂天這一類形像的塑造上。從《世說新語》記載可知,當時佛像雕塑高手戴逵的創作已經具有「世俗」的特徵,庾道秀觀賞戴逵的雕像後說道:「神猶太俗,世情未盡。」事實上,戴逵所製之造像,甚稱「道俗觀者,皆發菩提心」。庾道秀對戴逵的評議反而是戴逵造像的成功之處,顯示他的創作正是民眾喜愛的佛教樣式,是具有世俗特色、人間煙火的佛像。南朝造像的「世俗化」,不惟伎樂天形像,就連主尊佛像都有「神猶太俗」的事例。不過,就數量而言,伎樂天的「俗情」表現較多,而且較不會受到像庾道秀這樣的批評。南朝造像龕的題材紋飾上出現不少經變故事。南朝位於南方,社會生活相對穩定,物產豐饒,民風勤勞,經濟生活較北方優越許多,於是經變故事的主題漸漸受到社會認同,宣傳西方極樂世界的「淨土宗」影響日益普及,「淨土變」也成為藝術表現的首選題材。造像碑畫雕刻工藝南朝造像碑畫技法,明顯繼承漢代畫像的表現手法,那種「減地陰刻」的方法,使全幅作品呈現淺浮雕的樣式風格。但畢竟時間已經過百年,在畫面透視表現上已有很大的進展,造像碑上方經變圖中的建築、樹木之間的遠近透視關係,比例更近於合度。而下方諸多經變、本生故事畫面,用山石樹木穿插,更是自然而富於裝飾性,體現了南朝造像碑雕刻技藝的創新。多元宗教工藝「宗教工藝」的造像依據材料的種類,分別有不同的工藝方法,金、銀、銅等造像屬於金屬工藝;檀木則屬於雕刻。金屬工藝首先要求有「模」,事先用泥、木等材料塑、雕原大小尺寸的造型,然後裝入砂箱,再根據選定的金屬材料,熔化後澆灌入砂箱。冷卻後撤去砂箱,就有了金屬的造型。 金屬造像中的「模型」是重要的因素,製造模型其實已經就是「雕塑」的創作,金屬造像的藝術效果如何,是由作為模型的「雕塑」效果來決定的。檀木雕刻在選材上有整段木材和拼接木材的區別。一般來說,整段檀木材料較難取得,尤其是大件作品。在雕刻上,事先分出頭、軀幹的大小比例,雕出大樣後再逐步入細。木雕刀有直口、圓口、三角單刃等不同,使得雕刻刀法顯得相當豐富。分段拼接的造像,一般是把頭部與軀幹分成兩部分,有的還把雙手、雙足也分開另刻。各別完成之後再組合拼裝成一個整體,經修整後再上彩裝飾。漆製也是傳統工藝之一,在造像製程中,漆的應用也非常廣泛。這種漆工藝製作的造像,又稱為「夾紵造像」,優點是可以完美地表現塑像原作(坯體)的細致部分。同時,也因為只有幾層紵布與漆膜,夾紵造像重量很輕,單人就可以隨意搬動,把夾紵造像放置在龕內或架置在車上,大大便利了當時僧眾到各地弘法時的需要。 前一篇文章 【文物神皋】 傳古鑑今 華蓋大千 下一篇文章 【瓷塑藝術】元明時代佛教造像 熱門新聞 01【視覺DJ】湧泉洗衣池2025.04.2702林育嫻 讓森林療癒變成生活方式 2025.04.2603【詩】海天合抱的課題2025.04.2904全台桐花盛宴 追逐五月雪2025.04.2805【紀實攝影】花開花落 把握善美因緣2025.04.2706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7【遊藝筆記】又見春光到楝花2025.04.2908北海道場首屆三皈五戒 佛子滿法喜2025.04.2809社論--國民黨該反省2025.04.2710清德寺熱心公益 南投縣府感謝佛光山 2025.04.28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七寶之首】佛像貼金 功德殊勝【福慧具足】佛教財神 廣施聖財【藝術弘法】花見華蓋 菩薩微笑 作者其他文章艾草可內服外用 有效抗菌淨化空間異國風味素食DIY 【健康睡眠】夢與潛意識意象【穀物分析】全榖需含麩皮、胚芽、胚乳美首位人瑞總統 卡特百歲逝世冬天進補 蔬食養生好處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