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23RF
文/黃詠蔚(任林教育基金會主任)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任何疑問都能找到答案,照理說,人們的任何問題應該都能迎刃而解,但現實似乎沒有如我們所願。我們或多或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當我們想透過網路資訊或書籍,去找尋一些生活問題的答案時,卻總是覺得那些答案都不太對,好像跟自己的情況有些不同,怎麼找都找不到一個完全符合的解答,這時候好希望看到有人跳出來,提到自己有哪些類似的狀況,好讓我們可以參考。
明明是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為何會找不到正解呢?這個情況的出現或許是必然的。因為當資訊愈豐富、愈容易取得,生活也隨之變得更多元化,也就意味著每個生活細節愈複雜,然而當問題來臨時,卻沒有一個資訊能夠適用於所有情境。
當然,有許多的問題仍有一個普世準則、標準答案。例如基本的數學題、基礎物理定律等等,要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答案相對容易。但若是面對與人有關的複雜問題,以探究科學的方式尋找解答,就會顯得格外困難,一如夫妻關係、親子教養的難題,我們很難僅透過一本書或學者的一番話,解決所有狀況。這並不是說書和專家的意見不管用,而是要強調,我們自身生命經驗的複雜性不可忽視。
在這個基礎下,我們不禁得去思考,既然人的問題如此複雜,每個人的個別經驗都有所不同,難以找到一個適切的答案,那麼我們該如何面對人的問題呢?
想起在剛進大學念心理系,學習助人專業時,系上的教學與過往的教育有著天壤之別,許多課堂老師不會在台上滔滔不絕,學生不需要死背重點,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填入我們的腦中,而是師生在課堂上,對議題與書本甚至是電影,共同去思索、探討與分享觀點。
起初對於課堂中沒有得到老師給予直接的答案或身為專家的觀點,有時心裡會感到不踏實,這個不踏實感,是來自於心裡留著許多問題未解。但久而久之,卻反倒因為思索這些心中的懸問,而心裡踏實了起來。因為明白了所有跟人有關的問題,都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在等著你,只有慢慢地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那才是答案。
在那些探討跟人有關的課堂中,每個成員帶著自己厚實且不同的生命經歷與成員交流。每個成員化為一個知識體,提供屬於他的觀點,給予來自於自身經驗的回應,補充書中所未提及的面向,增添了書本的多向度。而我們參照了他人面對人生的各種經驗,也對如何應對自身經驗有所啟發、深思,一如比起口號式的教誨,他人的經驗之談總是帶給我們更多收穫。
於是乎,我們在團體中,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新知識或新的思考,再回到各自的生活中去實踐、印證。我們身為一個有溫度、有情感、有複雜經驗的人,不再是從沒有人的地方,尋找關於人的答案。
這,就是我接觸到「共學」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