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闈穠
遊走了不同的工作圈、朋友圈,發現每個圈子的「時間感」不盡相同。儘管這些圈子都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卻也如同呂迪格.薩弗蘭斯基寫在《時間之書》裡的生物學家魏克斯庫爾的觀點很類似,他發現,不同物種之間對於「當下時間」的長度認知可能不一致。
二○二○年七月,藝術家王雅慧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時間在哪裡」展覽中,以二○一九年的作品〈流浪者之鐘#1〉、〈流浪者之鐘#2〉參展。作品一旁的「走線裝置」觀眾互動區,有個宛如作品台座的檯面,台上的地板鑲著細長的LED燈,圈成一個大圓,亮著白光。
觀眾「上台」前,必須先選一個小道具,每個道具都有不同的「任務」,例如湯匙裡的珠子不能掉出來、鈴鐺不能發出聲音、沙包要頂在頭上不能掉下來等。任務進行時,觀眾必須以「腳尖貼著腳跟」的步伐,踩著白光,順時針前進,彷彿將「身體感」幻作時鐘上的刻度,或許因此讓體驗者對照於自己日常的時間步調:有些人覺得過程漫長,恨不得飛快到達終點;有些人則感到頗有禪趣,以極慢的腳步享受其中。
LED燈旁有兩顆嵌在地板上的小彈珠,是觀眾參與的起點也是終點:他們從這裡出發,循著光的圓軌道繞了一圈回來,就像是星球在宇宙間運行的軌跡,但不同的人們即使踩過的相同的光圈,卻也殘留著大小快慢不一的印記。
有些事總是「逾時」不候,有些人並不總是「準時」赴約;有些任務常常需要趕著「限時」完成,有些歌手卻緩緩唱著有種「費時」的愛是浪漫的。
我因此想像或許有人可以看到花綻的一瞬,那一片片的瓣面在他們眼前漸次展開……